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操作风险也随之产生,且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每一个业务环节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爆发了大量金融系统破产倒闭案件,尤其是1995年发生的巴林银行交易员尼克里森的违规操作事件,直接暴露出银行自身内部缺乏有效的操作风险控制防范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自动化、电子商务、兼并收购以及风险缓释技术等新筹融资技术的应用,虽然有效的减少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是银行的监管资源又过度的倾斜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导致近年来操作风险案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因此成为金融机构面对的最大威胁之一。 近年来,国内频发的操作风险案件也触动了我国银行业及监管部门,如2003年的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的40亿巨额骗贷案、2017年的农行武侯支行的10亿巨额“萝卜章”案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变革,如何提高银行自身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及相关监管部门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 本文在中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并以C银行浙江分行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操作风险的现状与管理,同时运用相关风险管理模型及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几点操作风险管理建议,从而强化C银行浙江分行操作风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