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以C银行浙江省分行为例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wf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操作风险也随之产生,且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每一个业务环节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爆发了大量金融系统破产倒闭案件,尤其是1995年发生的巴林银行交易员尼克里森的违规操作事件,直接暴露出银行自身内部缺乏有效的操作风险控制防范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自动化、电子商务、兼并收购以及风险缓释技术等新筹融资技术的应用,虽然有效的减少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但是银行的监管资源又过度的倾斜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导致近年来操作风险案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因此成为金融机构面对的最大威胁之一。  近年来,国内频发的操作风险案件也触动了我国银行业及监管部门,如2003年的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的40亿巨额骗贷案、2017年的农行武侯支行的10亿巨额“萝卜章”案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变革,如何提高银行自身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及相关监管部门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  本文在中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及成因,并以C银行浙江分行的实际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操作风险的现状与管理,同时运用相关风险管理模型及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几点操作风险管理建议,从而强化C银行浙江分行操作风险的管理。
其他文献
尽管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空距离,孤独感在现代社会仍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以往研究表明孤独感可能给个体带来生理、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但是鲜有研究关注孤独感对消费
Z集团公司是一家由国务院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大型中央企业,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一直走在前列。集团通过资本化运作,与市场构建了有效的资本纽带,利用资本市场汇聚社会资源,加速了
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劳务派遣从作为由政府主导的对驻华外企的用工方式以及对外输出劳动力的方式转化为打破僵化人事制度、促进就业的手段,进入到市场化运作阶段。中国劳务派遣已走过了萌芽过程,正在发展壮大,并日趋成熟。《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通过,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颁布实施推动了我国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2013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实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