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苏里格南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面积近52000平方公里,但该地区地层储层非均质性强,高渗透储层发育区预测难度大。所以,对苏里格南部地区上古生界砂岩进行地层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里格南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面积近52000平方公里,但该地区地层储层非均质性强,高渗透储层发育区预测难度大。所以,对苏里格南部地区上古生界砂岩进行地层的精细对比,对骨架砂体进行定义和划分并找出骨架砂体的展布规律对研究区进一步勘探开发有很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以研究区的砂体展布特征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岩心详细观察与描述、单井划分和连井对比研究沉积体系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储层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最后,结合其他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砂体展布特征,预测有利砂体位置。本次论文研究有两个目的,其一为根据骨架砂体的分布和对比标志层,在已有的地层划分方案基础上,进行地层剖面的精细划分与对比,编制上古生界的地层等厚图,为砂体刻画奠定基础;其二为通过上古生界小层骨架砂体对比剖面和等厚图,研究骨架砂体的平面展布规律和垂向叠置关系。论文期间通过野外剖面观察、测井岩心观测并结合测井资料对研究区的沉积砂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研究区沉积砂体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建立了研究区山1段、盒8段层序划分方案,将山1段、盒8段组共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其中将山1段划分为三个中期旋回,盒8段划分为两个长期旋回和四个中期旋回,并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盒8段沉积期主要储集砂体为辫状分流河道、砂砾质心滩、砂质心滩等。在垂向上,单砂体在剖面上主要表现出上平下凸型和下平上凸型2种类型;在平面上,主要有透镜状、条带状、朵叶状、鸟足状4种砂体展布形态。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在山1~2段和盒8下~2段时期发育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平面上呈现出孤立状或条带状。山1~2段沉积时期主要储集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盒8下~2段沉积时期主要储集砂体为辫状分流河道和心滩砂体。
其他文献
输气站场过滤分离器在整个站场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受到一些杂质的损坏,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其进行维护,通过对过滤分离器的工作构成与工作原理进
目的观察经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经肘外侧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经3~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良
简述了徕卡测量机器人TS30及其ATR功能,研究了在短距离情况下ATR角度的观测精度、测距精度与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ATR测角精度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而测距精度比较稳定。
本文介绍了三维建筑动画在国内外的现状以及进展,同时论述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动向,并展望了未来3D建筑动画的发展前景.
给出稳定节点的形式化定义,提出一个从所有节点中分离稳定节点的方法以及分析稳定节点会话序列特征的数学模型。针对KAD中的稳定节点得到以下新的重要结论:稳定节点数目仅约占总节点数目的0.6%;约70%的稳定节点通过多次会话保证长时间在线,且会话时长之间的差异很大;其余约30%的稳定节点的总会话时长远低于前者,但是它们很少离线且平均会话时长约为前者的1.8倍。这两类稳定节点可作为超级节点,发挥各自长处构
针对当前入侵检测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粗糙集方法,综合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设计了一种基于粗糙集和人工免疫的集成入侵检测(RSAI-IID)模型,提出了一种在入侵检测中实现疫苗注入的方法。采用粗糙集方法获取疫苗,并保证了疫苗的优良性,优化检测性能;误用检测筛掉已知的入侵行为,提高检测的速度;异常检测针对未知攻击进行实时检测。最后在KDD99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新世纪以来,我国郊区化逐渐深化,郊区城镇的地域形态演化出多种模式,其中,新市镇作为未来城镇发展中的重要模式,已经在我国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纷纷实践。然而,当前我国新市镇
提出了一种CPM非相干检测算法,以连续多个符号为观测窗计算码字先验概率,以此完成CPM软解调计算操作,算法性能随着观测符号长度增加而提高。给出了非相干接收机结构,利用Walsh基函数扩展方法减少匹配接收计算量。仿真研究了不同CPM调制参数下卷积编码CPM系统非相干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提出的非相干检测算法具有很好的顽健性,对于2CPM、4CPM串行级联编码调制,当观测长度为4个符号时,系统性能较单符
喜欢上咖啡馆,纯属偶然。 1989年初夏,朋友请我在马路湾的伯爵西餐厅吃饭,从他的嘴里知道沈阳的领事馆和美术学院附近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咖啡吧和酒吧一条街。第二天我深入调查,果然发现了“阿买加”“欧陆”“麦迪逊”“巴克斯”“红帽”“生存方式”等一批较有档次的酒吧或咖啡馆。而且当天我就在“欧陆咖啡馆”里以身试“咖”,竟然是味道好极了。从此我便迷上了咖啡,迷上了那里优雅宁静而温馨的环境,每每有外
文章在介绍正在美国进行的“新美国学校”(NAS)设计和实验运动及其特色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一运动对我国当前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质量管理和课程改革产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