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造物理模拟的东非裂谷Turkana坳陷的形成与演化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处于威尔逊旋回萌芽阶段的、仍在活动的典型陆内裂谷,新生代的东非裂谷是研究裂谷构造的理想对象,而其中位于裂谷东支中段的Turkana坳陷则因其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改造作用而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普遍认为东非裂谷受南北向展布的前寒武系基底先存构造控制,并沿古构造带发育,然而,部分地区断裂与露头上基底先存构造大角度相交,受基底先存构造控制作用不明显。近期研究认为该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伸展作用,新生代裂谷形态及演化明显受中生代裂谷活动形成的先存构造的活化作用影响。受前寒武系基底先存构造(变质岩线理和/或面理)及中生代裂谷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新生代裂谷演化过程复杂,而关于先存构造对新生代裂谷发育演化及构造形态的控制作用的认识仍不清晰。另外,研究区的地幔柱活动也是影响新生代裂谷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关于研究区地幔活动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新生代裂谷发育演化特征的认识也不明确。本文利用大量二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对新生代裂谷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分析手段,进一步开展以下两个问题的研究:第一,经历多伸展阶段的裂谷活动中,先存构造(先存断裂)活化的特点,以及先存构造对晚期裂谷形成演化的影响;第二,地幔活动如何影响裂谷特殊的几何形态和演化过程?地幔活动和先存构造的联合作用,如何影响裂谷演化模式和形成机制?通过大量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本文进一步深化了对东非裂谷Turkana坳陷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认识。落实研究区7个凹陷的基本沉积充填及结构特征:研究区整体充填渐新统-更新统,受边界断裂控制,共发育典型持续型地堑、典型半地堑、迁移型半地堑、碟式不对称地堑和平行变换型地堑5种凹陷结构类型。平面上,各凹陷由南向北,地层充填由老逐渐变新,结构特征上有由“半地堑”向“地堑”转变、由“东西平行”NNW向宽裂谷向“南北带状”窄裂谷转变的特点。根据搜集到的最新的定年数据,结合部分钻井及野外露头数据,厘定裂谷活动始于Turkana坳陷中南部的South Lokichar凹陷(45Ma),之后向南北呈“跳跃式”发展。通过分析主要边界断层的断层活动速率和骨干剖面的构造发育史特征,新生代裂谷演化可分为两个期次四个演化阶段。研究区演化特点表现为:南早北晚,先宽后窄,向东迁移。即新生代早期,一系列裂谷NW-SE向近平行发育;早中新世,裂谷集中于南部South Lokichar及Kerio附近;中-中新世后,裂谷向北迁移演化;上新世以来,裂谷向东迁移演化。经历多伸展阶段(不同伸展方向)的大尺度物理模拟实验表明,早期伸展阶段形成的断层数目及断层的规模(长度,垂向断距)是控制断层活化的关键因素:早期伸展量越大,早期形成断层密度及规模越大,在晚期伸展阶段,越容易发生断层活化;若初始阶段伸展量有限,则新生断裂可能受先存断裂影响作用也有限,先存断裂可在局部发生活化,而整体上活化作用不明显。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Turkana坳陷整体上(中生代)先存断裂活化现象不明显(活化仅发生在局部),推测研究区中生代裂谷时期伸展作用有限,导致中生代裂谷时期形成的“间隔型”先存断裂数量及规模可能有限,并且先存断裂在新生代裂谷活动中不发生明显活化,仅在局部可见活化的断层与新生断层连接,形成新生代裂谷中局部较复杂的“Z”字型断裂展布特征。小尺度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表明:(1)简单剪切模式下,凹陷整体表现为强烈的非对称半地堑构造样式,沉降中心稳定分布于单侧主边界断层附近。纯剪切伸展模式下,凹陷呈现出对称地堑构造样式,伴随伸展作用的加强,在凹陷内部形成新的中央地堑,沉降中心较稳定分布于凹陷的中央部位;(2)伸展剪切模式的转换改造凹陷构造特征,影响凹陷沉积中心迁移,随着伸展模式的转变,晚期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凹陷沉积中心的迁移特征均发生明显的响应;(3)伸展方向的转换形成凹陷斜坡带雁列式断裂和小型断陷,裂谷演化晚期,伸展方向的转换也对新生断层的发育和沉积中心的分布具有影响和控制作用。Turkana坳陷整体动力学模式在裂谷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了转换,即中新世之前简单剪切模式向中新世之后纯剪切模式的转换。Turkana坳陷新生代裂谷整体发育在坦桑尼亚克拉通东部边缘、新元古代末泛非事件形成的莫桑比克造山带上,沿前寒武系变质岩基底先存构造发育。中生代裂谷活动形成的NW向展布、下地壳尺度的“透入型”先存构造软弱带控制了Turkana坳陷整体“宽裂谷”的结构形态,中生代裂谷时期形成的“间隔型”先存断裂影响新生代裂谷局部断裂特征。研究区复杂的地幔活动,影响深部热结构,受深部热结构的控制,进一步影响裂谷的发育模式,形成不同的伸展剪切模式,控制裂谷构造演化。整体上,Turkana坳陷的发育特征和演化过程受不同类型的先存构造和地幔活动变迁的控制。
其他文献
随着油气资源的不断开采,油气地震勘探目标逐渐转向复杂型、隐蔽型、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藏,这就对地震数据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受复杂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野外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的干扰,进而影响地下结构成像和地震资料的解释。因此压制地震数据中的噪声,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在地震数据处理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低秩近似(Low-Rank Approximation,LRA)理论因其强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质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了地球上超过80%的海洋物种消失。导致这次灭绝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认为是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岩浆喷溢引发森林野火,甲烷等温室气体和有毒气体的大量排放等,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率先崩塌,全球变暖加速加剧,海洋酸化、毒化和缺氧层扩大进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尽管对灭绝事件的原因和机制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并进行了大量的论证,但不同
苦橄质岩浆是深部地幔重要的原始岩浆,其演化过程涉及深部地幔性质、洋岛玄武岩(OIB)和大陆溢流玄武岩(CFB)成因以及岩浆矿床形成等一系列成岩成矿问题,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然而,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苦橄质岩浆演化行为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原始岩浆在地幔深部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以及相关成岩成矿和地球动力学问题的认识。本论文主要在苦橄质岩浆演化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方面开展了系统的
与碱性岩浆岩有关的稀土元素矿床是世界范围内工业稀土资源的主要来源。然而,我们对于与之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热液过程等仍然知之甚少。本文选取产于巴基斯坦境内科西斯坦岛弧区(Kohistan Island Arc,KIA)的科西斯坦岩基(Kohistan Batholith,KB)中新近发现的存在稀土元素矿化的碱性正长岩、伟晶岩,和近于同期形成的埃达克质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岩石学、年代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含量逐年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趋严峻,该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而CO2地质储存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手段,我国于2010年,在鄂尔多斯盆地部署建设了国内首个CCS示范工程。数值模拟在CO2地质封存场地选择、场地封存能力以及封存安全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CO2地质储存数值模拟专业化软件-TOUGH2-ECO2N程序被广泛应用,其模拟结果准确可靠。但由于TOUGH2-E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储层具有埋藏浅、固结弱、渗流难等特点,水合物开采工程面临着较大的地质风险考验,相应的试采方案对地质与工程一体化调控的依赖程度远高于常规油气。特别是储层大规模出砂已导致全球数次水合物试采被迫终止,成为制约海域水合物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工程地质风险之一。厘清水合物开采井控砂介质工况并制定合理的控砂参数对实现科学合理的出砂调控、保证开采井长期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据此,本
几个世纪以来,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元凶之一。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手术很难完全移除所有的癌细胞,而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都可能有严重的副作用。光疗,包括光热疗法(PTT)和光动疗法(PDT),因其高效、无创的光转换、优异的肿瘤靶向性和最小的副作用而引起了近年来的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报道的光疗材料主要是由金纳米粒子,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碳纳米管等
电离层延迟是GNSS导航定位中重要的误差源,特别是对于单频用户。因此,对电离层进行监测和建模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电离层导致的GNSS信号延迟严重影响了其导航定位的精度,而另一方面由于GNSS具有覆盖范围广、观测时间长、反演精度高等特点,为电离层监测和建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因而采用GNSS进行电离层监测和建模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差分码偏差(DCB)包含在电离层观测值中,与电离层TEC参数相互
华北克拉通是全球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破坏,但其减薄/破坏时限与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辽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部,正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破坏区,发育大量与之相关的岩浆岩;此外,其内分布有众多的超大型、大型金矿床,是华北克拉通内重要的金矿集中区和金资源产地,五龙金矿田即其中的典型代表。五龙金矿田内岩浆深部演化过程与金成矿作用耦合关系不明,制约了区内金矿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占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具有复杂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同时,新疆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匮乏。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水循环的变化会对当地气候、生态、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新疆开展水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基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