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ter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通过合理的设计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但是它们主要依靠主体结构的破坏来耗散地震能量。由于结构弹塑性变形过大引起的受力构件破坏或者震后残余变形较大,使得结构在震后不能继续使用并且难于修复。因此,研究一种在震后能够恢复到原来位置的结构体系来减小结构的破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这种结构,本文通过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来控制结构最大地震响应及实现结构自复位。为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构造组成及组装方式,验算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复位筋的力学性能及复位条件,最后给出支撑的性能评价指标。基于ABAQUS平台设计了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并建立其实体有限元模型。(2)对自复位防屈曲支撑进行参数分析,分别以初始弯曲、复位筋截面面积、内核心截面面积、复位筋的弹性模量为分析参数。分析表明,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耗能性能及复位性能受初始弯曲的影响不大;增加复位筋截面面积,支撑的复位能力增强,残余变形变小;增加内核心截面面积,支撑的复位能力减弱,残余变形增大;复位筋的弹性模量越小,支撑的滞回曲线越饱满,耗能能力越强,但是残余变形也越大。(3)采用杆单元和非线性弹簧并联实现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构件在结构体系中的简化建模,建立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和防屈曲支撑钢框架有限元模型,基于三条地震动记录对应于多遇地震、罕遇地震及特大地震的地震作用,对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从结构顶层位移反应、楼层最大位移、层间位移角、残余变形及基底剪力等方面与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在控制结构地震响应和减小残余变形方面优于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4)研究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第一刚度、第二刚度、预应力及内核心截面面积四个参数的变化对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首先进行单一参数变化下的自复位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了特大地震作用下各个参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设计与均匀设计确定结构参数的组合方式,分析了各参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并基于极差和方差分析确定各参数对结构顶层最大位移、基底剪力及顶层残余变形影响的顺序。最后,基于正交设计和均匀设计的分析结果,建立了结构地震响应与各影响参数的回归方程。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和交通事业的发展,采用缆索吊装施工的大跨径拱桥将会越来越多。但由于其施工工期较长、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故在其理论和实际操作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做了
分层浇筑的混凝土或在原有混凝土上浇筑的混凝土,由于后浇混凝土的收缩受到原有混凝土的约束,当叠合面上产生的拉应力、剪应力超过混凝土当龄期抗拉强度或抗剪强度,叠合面即出现
近年来,饮用水源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而水质标准却在不断的提高,常规工艺逐渐暴露其局限性。因此,研发一种经济有效的饮用水除污染技术成为当今水处理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本
本文从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研究了洞室工程最佳支护时机理念,科学地分析了不同的支护时机对洞室围岩收敛变形的影响效果。首先,从围岩收敛变形出发,分析了软岩围岩的变形
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工程结构在经历主震作用后的较短时间内往往会再次经历余震作用。这时,对经历主震后已有损伤的工程结构,余震会加剧其损伤甚至倒塌。目前很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随着已建建筑物结构加固与改造工程的日益增多,对于处于抗震设防区的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抗震要求的提高,其节点可能不能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或者由于加层、改造
本文对腹板V形加劲的冷弯卷边槽钢在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局部屈曲和畸变屈曲进行了研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特征值屈曲分析程序计算了有限元模型的
火灾是一种高频度灾害,我国每年有逾两百万吨高强钢丝钢绞线用于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的建设,需开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问题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7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针对
滑动摩擦系统是一种本质非线性振动体系,尚有许多理论和工程实际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在综述大量相关中外文献的前提下,着重开展了滑移隔震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分析,具体包括: 1.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住宅、商务楼宇的建设需求与日俱增。这其中大部分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地下施工结构以实施深基坑的开挖。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