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时代,快速发展的技术特别是渗入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组了我们思维、交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学习方式以前相比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知识的半衰期从几十年缩短至十八个月,信息从匮乏转变为信息过载;人的一生中要介入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但不可能遍历所有知识,终身学习显得更为必要;学习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非正式学习越来越重要;组织和个人都是学习的有机体,二者相互影响……以往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只关注学习者头脑内部的学习,而数字时代,许多以往学习理论所研究的学习过程现在可转交由技术来承担和支持(如存储和检索),以往学习理论不能充分解释数字时代越来越复杂的学习现象,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加拿大学者乔治.西门子(George Siemens)受混沌学、网络化思想、复杂性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启发,提出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它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由于它正处在初创之际,其是否称得上是一种新理论,是否富有竞争力,对教育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通过文献回顾,笔者注意到国内外对关联主义都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国内外对于关联主义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远程教育),缺少对于现实的基础教育这样一个大群体的研究,尤其是关联主义作为一种可行的学习范式用于检验其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系的研究更少之又少;对关联主义理论的试验场——大型网络开放课程MOOC体应用于学科教学的研究也亟待开发;更较少从哲学视角探讨关联主义是否可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数字时代背景定性地探讨了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科学教育课堂应用,旨在从而推动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进一步的认识发展,并有助于将其纳入今天教育工作者的主流意识中,有望指明数字时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方向。笔者首先回顾了关联主义的起源和基础,并选取“联系”的独特视角梳理了关联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原则,使其与传统的学习理论进行比较,展示了它是怎样挑战和扩展了我们对“学习是如何,为什么及在何时发生的”理解。笔者还提供和分析了如何应用关联主义原则影响科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案例,并介绍了符合当前数字化时代特征的学习策略与生态学教学方式。最后,笔者结尾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简要建议。总的说来,本文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考虑connectivism译名;2、选取了“联系”的独特视角梳理了关联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原理,并与其它学习理论进行比较;3、选取国外权威性案例分析关联主义应用于科学教育实践;4、探讨了关联主义的新发展MOOC及其在开放科学教育的探索;5、对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哲学反思与评价。主要创新之处有:1、从学科史的角度将关联主义放在学习理论历史发展中进行比较并分析了未来学习理论的发展趋势;2、站在科学哲学专业的角度对关联主义是否称得上是一种新理论进行分析探讨;3、拓展了关联主义在基础学科教育领域(科学教育)的实证探索。关联主义提供了一个会影响实践者如何设计并制定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工具的思想框架,有助于确保学生通过促进有效关联的建立,利用智能化的社交网络和鼓励学生(自主)生成课程等跟上潮流,更使教育的未来从乐观得几乎是乌托邦式的角度看:个人在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化环境共同创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