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内涵比照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只有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建筑形式的根本动因。建筑结构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学者作为环境因素纳入非语言交际研究的范畴。目前,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作为环境语的一部分已成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的主要范畴之一(毕继万,2004)。本文以建筑这一直观、形象的文化载体,作为中外跨文化对比研究的对象。针对从建筑材料和空间布局两方面所形成和反映出的建筑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展现了中西深层文化差异对建筑风格的深远影响。 论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在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及地域环境悬殊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建筑文化特点。有突显皇权至上的宫殿,尽显自然和谐的园林,体现多民族地域文化的民居等类型。基督教的天堂地狱说、原罪论、上帝主宰万物而形成的世界观、审美观指导下,西方建筑具有巨大的体量、超然的尺度、严密的几何性等特点,形成巍然屹立的外观特征,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第三部分研究中国建筑以木材作基本建材,书写了木头史书和水文化(阴文化),建筑布局是中轴对称、横向平铺的群体式。渗透了以君权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体现了黄河、长江流域内向聚敛的黄土文明。西方建筑则采用石头为主要建材,书写了“石头史书”和石文化(阳文化),独立向上、单体高耸的布局。充满了以神权为核心的基督教气息,展示了地中海沿岸外向扩张的海洋文明。 第四部分为结论。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动因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义分别统治着中西的意识形态,只有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征,才能充分体会不同建筑的韵味。跨文化研究应该熔古铸今、意在寻根,广采博收、志在崛起。
其他文献
本文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际干扰进行了探讨。语际干扰是语言学习者在一种语境中学会的东西对在另一语境中进行的学习的干扰,是学习外语时已有的母语知识和经验对外语学习产生
编译是新闻翻译中一种常用的手段,编译的新闻经常出现在《参考消息》、《环球日报》等报纸及新浪、网易等网络媒体上。本文采用黄忠廉教授的变译理论,把编译作为一种翻译变体来
摘 要: 本研究于2015年11月与2016年3月通过对衡水市园林绿地中常绿和色叶植物的种类及其配置方式进行调查,了解不同环境和不同场地的常绿和色叶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的价值,立足常绿和色叶植物的形态、习性、分布及搭配效果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总结出衡水市常绿和色叶植物的应用现状及配置特色。在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中发现,衡水市常绿和色叶植物应用现状中存在许多问题,针对实地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衡水市未来城市园
学位
批评话语分析(CDA)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和社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工具,采用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