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根据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线索,围绕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的变迁,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深刻转型,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现实、发展和对传统的超越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对如何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民族凝聚力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又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它的研究很容易陷入抽象、空洞甚至大而不当。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本文力求在多学科结合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中华民族凝聚力: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认识民族凝聚力问题的理论前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民族现象及其凝聚团结的根源和动力;分析在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下,民族国家依然是民族利益诉求和实现的唯一形式,是具体的、有形的,也是最富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社会认同所需要的最高政治形式;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并日益融入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无疑可以为转型期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资源和社会整合机制。 2、对古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审视和评价。历史上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凝聚力,植根于其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背景。先进的农业生产,完备的中央集权统治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博大精深、圆熟老道的精神文化,构成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和高度统一的社会文化机制。但是在现代化面前,农业文明无孔不入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严重扼制了人的平等、个性、自由与创造性的发展,它终究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传统文化日益积累的矛盾注定了它在现代化潮流面前日益颓废,传统的社会结构已经不能再发挥足够的凝聚作用。3、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传统的超越。传统需要改造,中华民族需要新的精神支柱,需要能够担当现代化大业的国民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已与传统农耕时代、与民族革命时代、与计划经济时代在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内涵上有了本质上的不同。现代化的发展使个人的积极性,个人的创造力日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现代人格的生成。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它必然要完成对传统的超越。 4、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市场化改革促成的社会转型使社会潜在的各种矛盾、问题和冲突已经开始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政治诉求多元化、利益冲突加剧、<WP=4>原有的整合机制被打破,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的凝聚核心作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艰难而敏感的时期。如何克服多元化带来的离心倾向,搞好利益协调与社会整合,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服务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业,成为政治生活中越来越急迫的课题。在对这些问题思索的基础上,本文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论述。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缘起以及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特点和方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凝聚力一般理论研究。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民族发展、人的生存方式、当代的国际政治特点来分析民族凝聚力。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对民族凝聚力的概念、构成、影响因素和功能等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论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独特形成过程,农业生产、集权统治、思想文化对古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特征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进入近代以后民族凝聚力的变迁。第三章: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通过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追求中不断实现的力量整合,说明了社会主义选择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伟大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以及当代民族凝聚力对传统超越的内涵。第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民族凝聚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全球化的发展与苏联解体的启示向我们提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要求,同时国内改革和社会的深刻转型又向民族凝聚力提出了多重的挑战。第五章:在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从与时俱进保持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统一战线、实现对多层次政治资源的整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时代精神方面对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出一些对策。结束语部分是简短的总结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