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尔德童话的“暗黑”特质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戏剧、诗作、小说深受人们的普遍关注。相比之下,对王尔德童话的研究较为薄弱。从现有的资料看,对王尔德童话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社会历史方面,指出它对维多利亚时代风气的不满,赞扬它所体现的人道关怀;一类是从文学叙事方面分析它对传统童话的颠覆和创造,挖掘它所具有的唯美主义思想。本文尝试在这两类研究的基础上,从美学角度探寻王尔德童话的特质。  王尔德的童话自出版以来就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乃是王尔德的童话有悖于传统童话的特质。传统童话以儿童为主要接受者,总是创造真善美必胜的理想世界,以明显的道德训诫对儿童起到思想教育作用;王尔德童话的主要接受者则包括成人在内,再现了美丑并存的社会现实,淡化了道德的说教,似乎偏离了童话写作的“载道”传统。  本文将王尔德童话有悖于传统童话的特质以“暗黑”一词概括,“暗黑”包含光明与黑暗两面,是对立二元的交织状态。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第一章分析“暗黑”的形成背景。维多利亚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企求调和的时代。一方面表现在科学与宗教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表现在民生与道德两极分化。十九世纪后半叶,科学的突破性发展给了宗教重大的打击,逐步瓦解了宗教神学的权威。科学与宗教背道而驰的结果是造成了维多利亚时代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这种复杂的情绪便是形成“暗黑”的心理基础。在民生和道德方面,上层阶级穷奢极欲,冷漠自私;下层阶级却贫困不堪,有的甚至沦落为小偷、娼妓。这种两极分化的社会境况反映在王尔德童话中,形成“暗黑”的生活图景。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旗手,唯美主义的文艺思潮自然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处在审丑在艺术领域逐渐成为时尚的时代,唯美主义本身就蕴含着美丑冲突,它刻意追求艺术美,同时要求在丑恶、颓废、荒诞的生活现象中提取美,这种倾向表现于童话创作便是“暗黑”的由来。王尔德的个人特质与“暗黑”的形成息息相关。他以求美为人生目的,同时也坦承痛苦是构成人生的另外一面;他把艺术看得高于一切,又要求摆脱功利的考量,丑的描绘也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他所理解的艺术殿堂。  本文第二章分析“暗黑”的构成因素,从人物、情节、主旨三个角度来解析构成“暗黑”的三组对立统一关系。王尔德童话中几乎所有的人物身上都可以看见美与丑的复合。在形式上,王尔德按照“美是比例和谐加上悦目的颜色”的美学传统刻画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人物,又背离这一传统着力描写了一些外表丑陋的人物。在内容上,王尔德以善对应美,展现了人物心灵的美好,也以恶对应丑,揭露了人物内心的丑恶。从情节角度看,我们可以见出悲与喜的二元组合。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把王尔德童话大致分为直线式发展情节和圆周式发展情节两类。在直线式情节的童话中,矛盾冲突一般没有改变人物的行为,往往呈现出悲剧性。在圆周式情节的童话中,随着矛盾冲突的展开,人物的行为发生改变,增添了喜剧色彩。实际上,在悲剧性的童话中可以看到喜的因素,而在喜剧性的童话中也不乏悲的情调。悲和喜并存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童话中,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般说来,王尔德童话的主旨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黑暗侵吞光明,丑有普遍泛滥之势;第二层是光明在黑暗中突围,在大面积的丑的边缘泛出美的光亮。这一暗一明的意旨在人物和情节的冲突中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  第三章对“暗黑”的影响进行考察。首先考察“暗黑”的启示。“暗黑”是多重二元既对立又统一的结果,因此,它给予人们的启迪也是辩证的,让我们看到命运的本质可以表述为荒诞是运,生死为命。荒诞是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生与死则是相通相接的宿命。认清了命运的本质,我们进而会发现生存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活着,而应通过自由地选择实践审美化生存。这种“暗黑”童话一方面激发接受者对自我的省察,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地促进接受者对自身的净化。通过审美观照,童话中揭露的丑恶激发接受者察觉到自己内心潜伏的阴暗面,而童话中展现的美善则让接受者在自己本性中滋生出对光明的祈盼。“暗黑”童话具有某种程度的凄美的性质,其净化作用通常要经历一个转化过程,仿佛由黎明前的凄清转化为温暖的感受:首先是童话中的“黑暗”触动我们心底的哀怜、感伤等消极情绪,我们通过移情使消极情绪得到宣泄;在经过宣泄之后,人的心灵恢复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升腾起希望的“曙光”,指归于和乐的境地。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会遇到民族语言问题,或多或少地制定出相关的语言政策、措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成为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当今社会很多少数民族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认同标志着该国的软实力水平,并为民族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国内英语新闻报道应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性,主动构建新的文化身份,解决当前的文化认同危
以小学1~3年级(年龄段7~9岁)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年龄层次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化培养策略,结合自身所学提出一些自己的认识。 Taking primary students
期刊
在文学日渐式微的今天,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成了促进其传播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莫言先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