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身份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只是近二十年来,文化身份研究才从理论走向实践,去解决不同文化相遇所产生的间文化或跨文化问题。首先,就身份的界定,引出文化身份的历史与研究现状。正是文化与翻译的紧密关系,翻译研究的多元跨学科发展,引发了对其文化身份的思考。提出假设泽者文化身份是一个在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做出抉择建构的过程,是个人、群体或民族认同的“想象家园或共同体”。译者文化身份的建构止如历史一样是一个动态又有相对静止的过程。采用心理分析以及文化身份的批评方法,研究译者个体的价值观念取向、信仰是文化身份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是理论部分,就文化身份的定义、主要特性做了整理,指出文化身份的杂糅、不对称的权力、以及他者地位等话语,有力地分析了文化身份是随时间和空间的转移而变化的。它是一个具有建构性、常变常新的延续体。从译者的视阈对译者文化身份进行了分类,阐明了泽者的主流文化身份:国家身份和民族身份,和非主流文化身份:地域身份,同时从全球化与民族化角度为译者文化身份定位指出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译者有责任在翻译中坚持民族文化身份,保持文化身份的独特性。译者的文化身份是外向性的和开放性的。
第三章是重点。结合林语堂英泽《浮生六记》为主,利用文化身份中的三个主要话语,从译者的意识文化观念和潜意识心理角度,分析译者在具体文本操作中的文化取向、价值观。针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讨论译者选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可操作的方法,寻找译者身份的具体建构过程。在语言之维上,林语堂在译文里尽量保留原文的文体。然而,在句式层面上,古汉语和现代英语差异很大,无法保留原文的句式。出于对译文读者的责任,林语堂尽量遵循英语的句法准则。林语堂深谙东西文化,能非常熟练地驾驭英汉两种文字,在文化之维上,自如地运用归化和异化。运用归化,使译文语言文体自然流畅,缩减了译文读者对原文的陌生感。同时,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译文读者对文化异质的期待,林语堂也兼用了异化方法。
第四章,分析英译《浮生六记》中有关传统习俗文化信息的错误传译,指出林语堂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同时有利于其文化身份得以全面建构。文本的不断阐释是译者身份不断的建构的过程,文化身份是其文化心态的固化和体现。林语堂的泽者文化身份建构就是在东西文化融合里,努力寻求平衡点,保持其民族文化特性,找到一条综合东西文化之路。
最后一章为结论,总结全文,指出此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亟待研究的方向。并且对未来林语堂翻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另一方面,本研究作为一个案,可证明文化身份运用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