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耕地有其地域性,评价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质量,分析两地貌类型区耕地质量的差异性,并识别耕地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探讨两地貌类型区耕地质量差异的原因,对不同地貌类型区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平果市为研究区域,运用LESA体系,从耕地自然质量和耕地立地条件两个方面综合评价耕地质量,对比分析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质量在等级数量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各影响因素与耕地质量的关联程度,识别耕地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分析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质量差异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借鉴具有全国可比性的耕地自然质量条件系统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选取7项耕地自然质量评价指标,并依此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构建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体系;根据频率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意见,选取8项耕地立地条件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耕地立地条件评价体系;最终构建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计算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与单位粮食产量间的相关系数,确定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体系与耕地立地条件评价体系间的比值为3:2,表明与耕地立地条件相比,平果市耕地自然质量与耕地生产力有更大关系。(2)在采用LESA体系评价平果市耕地质量的基础上,分析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质量在等级数量上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较好、中等和较差的耕地分别占喀斯特地区耕地总面积的12.56%、85.22%、2.22%;而非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相应等级的耕地分别占非喀斯特地区耕地总面积的14.78%、83.79%、1.43%。总体而言,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差于非喀斯特地区。其中,喀斯特地区耕地自然质量要比非喀斯特地区差,耕地立地条件比非喀斯特地区好。(3)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景观指数分析法,分析平果市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通过绘制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的洛伦兹曲线,结果显示,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洛伦兹曲线距绝对均匀线较非喀斯特地区远,且其耕地综合质量基尼系数高于非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分布比非喀斯特地区更集中。计算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多样性指数、集中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结果显示,多样性指数和集中化指数呈现出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等级差异化程度比非喀斯特地区高,优势度指数呈现出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等级对区域内耕地资源支配程度更大,均匀度指数呈现出喀斯特地区耕地综合质量等级分布比非喀斯特地区分布更为集中。(4)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探析各影响因素与耕地质量间的关联程度,确定耕地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平果市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质量的5个主要影响因素为耕层厚度、耕地坡度、耕地连片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耕地距主干道距离等。且喀斯特地区这5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条件均差于非喀斯特地区,以此分析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耕地质量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