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规划的角度来研究乡村住区系统问题,并综合运用地理学、规划学和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试图在乡村住区系统规划这个领域做系列的探索性研究:重点揭示乡村住区系统的演化规律;探究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复杂性、自组织机制、空间结构效应及乡村住区系统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子;探讨乡村住区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规划动因,提出乡村住区系统规划引导和调控对策;并以新洲区徐古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在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和国内外乡村住区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主要从乡村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在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乡村住区系统的概念进行辨证分析,提出乡村住区系统以村镇居民点为核心,以乡村人居行为的各种载体为空间关联形式。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构件的概念体系,并进一步指出乡村住区系统的规划渊源、规划内涵及规划意义。
第三,乡村住区系统的空间要素分析。乡村住区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自然生态基质、物质设施网络及社会文化氛围,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三大要素相互作用下的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住区系统形态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四,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住区系统既是一种边缘化空间,又是一种开放性空间。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住区系统存在诸如缺乏合理的规划;空心村现象严重;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功能不齐全;土地浪费现象在一些村镇还很严重;环境质量差等系列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才能促进这些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
第五,在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耳标导引下,分别从“宜居”的角度和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入手,结合“农村社区”概念的发展,从政府、乡村居民、城乡统筹的角度提出对乡村住区系统进行规划的原则和引导调控对策。
第六,在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对新洲区徐古镇进行探索性的住区系统规划,既有理论研究意义同时又有指导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