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经济的发展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其中,世界各国劳动力资源的占有上有密集和稀缺之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具体来说,有些国家缺少成本低廉、能从事艰苦劳动的工作人员,有些国家缺少富有科学知识素养、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专业人才。如果这些劳动要素不能在世界范围自由流动的话,一些国家的发展将遭遇瓶颈。因此,加强国际劳务合作,支持人力资源在全球的转移调动,已经成为大多数开放经济体的共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也在国际劳务合作问题上发现了很多难得的机遇。因人口老龄化造成的适龄青年就业增长缓慢、对出口贸易水平的巩固等等问题,通过开展中外劳务合作来解决是重要的渠道之一。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庞大,然而内部素质却参差不齐,如何扬长避短,在复杂的国际劳务合作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值得学者深思,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本文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探索了劳务合作发展规模与居民就业水平、对外投资水平、贸易规模等变量之间的联动关系,而且提出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首先,本文通过参考大量国内外文献,认识到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可能在缓解国内就业难题,调整劳动市场结构等方面给中国经济社会以正面影响。其次,本文回顾了劳务合作的有关重要定义,将其与“劳务输出”一类词语的联系进行了澄清,另外还罗列了发展国际劳务合作的纯理论思想,这包括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H-O理论和劳动力迁移的推拉理论等。接着,本文又依靠综合比较的方法,从从业人员规模、行业分布和合作对象国别分布三个角度阐述了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同时,也说明了像各省劳务合作水平差异较大、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国内劳务输出管理体制不规范、某些国家排外情绪严重一类的问题,它们阻碍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然后,分别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这两个方面入手,考察国际劳务合作在中国的就业效应、外汇收入效应和贸易增长效应,而根据ADF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这些积极效应被部分证实。最后,本文在政府、中介组织和务工者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促进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劳务合作的若干政策、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