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考古遗址是我国丰厚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大大地推动了我国遗址考古、遗址保护和遗址博物馆的建设。目前已建成的遗址博物馆有100余座,我国将进入遗址博物馆建设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遗址博物馆数量将激增过千个。我国考古遗址多以土遗址,早期的建筑以及城市建设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木。遗址面积大,木材易朽不易存,文物本体复杂,不可移动性,土遗址不同于砖石类的遗址,更易于受到自然环境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所以土遗址的保护环境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土遗址亦因残损严重,难以读懂理解遗址信息,因此我国大多数遗址对展示与阐释有较高需求。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国较早就在考古遗址保护领域引入遗址博物馆的保护模式。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遗址博物馆,伴随着考古科学、建筑科学和遗产保护科学的发展,从最初的类型单一、更多关注最基本保护需求——“遮风避雨”的“保护大棚”,逐渐发展至今之能对遗址的本体及环境提供全面保护和调控,全方位结合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完整性原则的展示、阐释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的“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和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依然存在大量问题与挑战。对遗址本体及环境的保护、对遗址价值的阐释、对遗址更好的展示等等,迫切需要对遗址博物馆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得到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结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湖北熊家冢遗址博物馆、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7个国内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案例,收集整理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及保护规划等相关资料,通过调研问卷、访谈等形式与遗址博物馆管理者、考古及遗址保护方面专家以及参观人员进行交流,逐一对这7个遗址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有关遗址博物馆建筑的使用状况,获取经验、意见、评价、感受、感想、建议等信息,对其现状准确记录与描述,分析和梳理遗址保护与展示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建筑设计(造型、结构、材料、基础、建筑物理环境)、遗址环境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分析与总结。论文作为“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基础工作成果——《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导则》的编撰的前期基础准备,为《导则》制定以及遗址博物馆改进与建设提供有效参考,并希望对遗址博物馆设计、研究、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