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究不同年龄组无颅脑损伤患儿扰动系数(disturbance coefficient,DC)的参考值及影响因素。2.探究扰动系数在颅脑损伤患儿术后脑水肿的诊断、颅内压的监测、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第一部分:1.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的200例无颅脑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0~1岁,>1~3岁,>3~5岁,>5~16岁四个组,每组均为50例;2.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对每例患儿进行两次监测,每次测量时间为15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测量,取两次测量值的均数为该患儿最后的DC值;3.利用方差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年龄组患儿DC的均值并比较均值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秩和检验比较总体及各年龄组中不同性别患儿的DC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绘制散点图及Loess局部加权非参数回归曲线探索DC随年龄、体重、头围增加的变化特点。第二部分:1.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5例5~16岁颅脑损伤术后患儿为损伤组,同期入住骨科的35例5~16岁无颅脑损伤患儿为对照组;2.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对照组患儿入院时和损伤组患儿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120小时、144小时的DC,其中行有创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植入术的患儿术后24小时至48小时期间每2小时增加监测1次DC;损伤组术后24小时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明确有无脑水肿征象;损伤组术后24小时监测时对患儿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术后3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3.比较对照组和损伤组患儿DC的差异,探索损伤组中DC与ICP、GCS、GOS、头颅CT的关系及术后6天DC的动态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年龄0~1岁、>1~3岁、>3~5岁、>5~16岁四组患儿扰动系数的参考值分别为60.1±13.6、91.7±18.0、112.1±18.2、134.9±17.5,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690,P<0.001)。2.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显示总体及各年龄组中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的扰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7(81.0,125.3)比102.1(67.8,122.7),Z=-0.739,P=0.460;59.0(52.0,68.3)比57.3(53.0,65.0),Z=-0.243,P=0.808;88.2(81.5,104.8)比94.9(70.5,105.0),Z=-0.776,P=0.437;117.0(99.2,120.1)比112.7(101.5,122.6),Z=-0.170,P=0.865;137.2(123.3,143.0)比142.3(122.8,159.7),Z=-1.279,P=0.201)。3.年龄<5.0岁、体重<18.0 kg、头围<51.0 cm时,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头围的增加,扰动系数也呈明显增加趋势;年龄>5.0岁、体重>18.0 kg、头围>51.0 cm时,随着年龄、体重、头围的增加,扰动系数的变化不明显,分别趋近于135.0、130.0、130.0。第二部分:1.损伤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头围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的DC明显低于对照组(98.9±21.1vs.134.7±18.5,t=-7.54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损伤组中DC与ICP存在负相关(r=-0.262,P<0.001),与GCS评分、GOS评分均存在正相关性(r=0.543,P=0.001;r=0.368,P=0.035);颅内压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DC越低。3.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示DC预测脑水肿的最佳截断点为117.0(灵敏度79.1%,特异度88.9%),具有中等准确性(曲线下面积0.885,P<0.001,95%置信区间=0.808~0.962)。4.损伤组DC在术后前3天呈下降趋势,而后至第6天呈上升趋势,其中术后第3天观察到最低值。结论1.对于无颅脑损伤的患儿,不同年龄段扰动系数的参考值明显不同。扰动系数与患儿的性别无关,与年龄、体重、头围有一定的关系。且对于年龄5.0岁以上的患儿,扰动系数的稳定性更好。2.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对重症颅脑损伤患儿术后监测具有无创、安全、连续、动态、床旁监测等特点,其DC在监测颅内压变化、评估病情、判断预后、指导治疗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