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速,我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航班量和旅客吞吐量的快速增长与民航空中、地面资源保障能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我国航班延误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民航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更多的期待,航班延误成为了旅客的投诉热点。航班延误后,不少旅客采用极端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甚至频频发生围堵公共通道、打砸公共设施、霸占航空器、殴打工作人员等群体性事件,不仅影响航空正常运输,扰乱机场公共秩序,而且可能危害公共安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面对这样的困境,虽然民航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规章文件、民航运输企业采取了相应的服务补救措施,然而我国航班延误多、延误时间长、延误后的应急处置不及时、服务保障措施不到位、信息传递不畅通等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航班延误后民航系统与旅客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航班延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缓解航班延误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秩序造成的不利影响,研究探索事件治理的可靠路径,本文应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社会燃烧理论,对航班延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治理问题进行研究。在大量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从我国航班延误的现状及发生延误的主要原因入手,收集整理了2012至2017年间媒体报道的我国因航班延误而引发旅客阻塞机场公共通道、霸机、打砸公共设施、殴打工作人员等群体性事件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要素分解和统计归纳,总结了航班延误群体性事件在发生场所、发生时间、导火索、参与主体、旅客诉求、既往事件导向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我国航班延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发生的原因,从政策措施、减少延误、服务处置、政府监管等角度阐述了我国治理航班延误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进而以航班大面积延误时某航空公司接连发生多起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为基础,结合我国航班延误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共性问题,对我国航班延误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与梳理,包括预警预控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发布机制不完善、服务补救不到位、决策部署不到位、总结评估机制缺失等。最后,在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在航班延误法规体系、服务措施、商业保险等方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文章从法规政策、预警预控、信息渠道、服务保障、总结改进、社会支撑等方面对完善我国航班延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