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杞黄颗粒联合氯沙坦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xue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氯沙坦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及指导。对象及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之间接受治疗的52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入选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血肌酐小于350umol/l,血尿素氮小于17mmol/l,血压在130/80mmHg以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2.0g/24h的患者。除外狼疮、紫癜等继发性因素所致的蛋白尿患者,除外合并糖尿病、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及当前正处于服用激素、环憐酰胺、雷公藤多苷片等药物的患者;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及精神异常的患者亦应排除;按随机对照原则,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人。治疗组同时服用槐杞黄颗粒及氯沙坦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氯沙坦进行治疗。分别检测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用药0周、4周、8周、12周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血糖、钾离子、钠离子、血红细胞计数、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等指标。全程观察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观察两组治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完全缓解表示水肿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24小时尿蛋白定量<0.2g/24h,尿液镜检红细胞消失,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及肾功能正常。总有效率=(每组完全缓解+显效+有效)/对应组患者例数×100%。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血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试验组与对照组经过12周治疗后,试验组完全缓解率30.76%,对照组完全缓解率11.53%,试验组完全缓解率大于对照组完全缓解率。试验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69.23%,试验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两组治疗12周后24h尿蛋白定量均显著下降,各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经12周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肌酐均有所下降,经治疗后实验组血肌酐下降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肌酐下降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8。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肌酐下降水平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经12周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尿素氮均有所下降,经治疗后试验组血尿素氮下降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尿素氮下降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尿素氮下降水平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经12周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尿沉渣红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尿沉渣红细胞计数下降水平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6.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及用药前后检测谷丙转氨酶、钾离子、钠离子、血白细胞计数、血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压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尚未发现槐杞黄颗粒对谷丙转氨酶、钾离子、钠离子、血白细胞计数、血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压等指标产生影响。未发现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1、槐杞黄颗粒联合氯沙坦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疗效优于单用氯沙坦,能更显著地降低尿蛋白量减少血尿,保护肾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颈动脉超声仿真有助于血管壁超声检测及信号处理方法的性能评价。提出三层膜管壁结构的颈动脉超声仿真方法。根据组织散射点分布的形状和密度与超声回声斑点分布的变化规律,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肺炎模型小鼠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肺炎链球菌诱导肺炎小鼠模型,然后将其分为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120 mg/kg生理盐水)
目的 探讨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和血小板计数(BPC)值与川崎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及与冠状动脉异常之间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分三组:①KD治疗前组29例,又分两小组:合并冠状动
目的:血管内膜机械损伤后引起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中膜平滑肌(VSMCs)增殖被认为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后血管再狭窄的主要机制。一些细胞因子如P-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变化与血管腔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另外,骨髓中的内皮祖细胞(EPCs)被动员到外周血中,并归巢于血管损伤部位,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内膜的修复,减少新内膜的生成。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