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郎静山的第一幅集锦摄影作品《春树奇峰》在英国摄影沙龙入选,带有浓重中国色彩的集锦摄影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在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作品中,有大量的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题材的作品,本文将它们成为山水集锦摄影。他的山水集锦摄影,将将中国绘画的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顺利完成了风光摄影与山水水墨画的无缝嫁接,成为在摄影中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典范。1995年郎静山在台北病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进入“后郎静山”时代之后,中国的艺术家并没有放弃在摄影中激活中国传统绘画的探索,2006年姚璐的《中国景观》,杨泳梁的《蜃市山水》系列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以数字图像技术为依托,以摄影拼贴作切入点,把挪用自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样式有效契合到数字摄影作品当中,投射出诸多与郎氏集锦摄影相似的创作理念,所以作者将它们统一归类为后山水集锦摄影。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艺术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议题,对中国而言,摄影是一门新兴的舶来艺术,发展时间相比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十分短暂,历史积淀十分缺乏,我们要创立中国特色的摄影风格,毫无疑问地要向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加以借鉴。而郎静山、姚璐、杨泳梁三人的山水摄影实践,恰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摄影继承。本文从山水集锦摄影入手,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摄影作品中实现中国古典山水绘画效果,以及如何从中国文学与中国哲学中获得启迪,构建中国摄影语言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将郎静山、姚璐、杨泳梁三人的作品并置在一起,形成“山水集锦摄影”体系,围绕作者的艺术生涯、作品风格进行了系统深入地分析。2、围绕后人关于郎静山摄影家身份以及集锦摄影作品性质的争议,从摄影史、摄影的自身特质两大方面论证了“摄影与绘画不同源”的观点,提出绘画使用的镜箱不能作为摄影技术的起源。还制定出一套面对当下数字技术环境的摄影判断标准。3、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创作理论为线索,从透视、构图、色彩三个方面进行归纳,阐述了如何在西源技术基础的摄影作品中实现中国山水画效果。4、通过分析比对郎静山集锦摄影理论与谢赫“六法”的异同,得到郎静山在集锦摄影中诠释的“六法”思想与谢赫“六法”有较大出入的结论。5、在中国摄影民族化的设想中,提出了建立中国摄影语言体系的思路,建议从语法修辞方面大胆创新,从山水集锦摄影实践中,总结出“新社会写意”、“兴”、“比”、“拟玄叙事”等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