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物价动荡期之后,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的时间趋势日渐平稳,这说明90年代中期央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货币政策在烫平物价和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上有了一定的成效。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通货膨胀的情况也变得日趋复杂起来。2008年由猪肉价格上涨带动了食品类物价指数的暴涨,同时带动了一拨整体物价的上涨潮,这使得在分析物通货膨胀动态时需要考虑不同商品门类影响下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而通货膨胀持久性,作为经济结构的一种内生现象。在近年来成为国内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关系到通货膨胀序列受冲击后返回长期均衡所需要的时间长度。高通胀持久性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调控通货膨胀将会出现迟滞性,而目前国内主要集中于总体通胀序列持久性的测度与分析。所以本文旨在分类通货膨胀序列视角之下研究我国总体通货膨胀与各个分类水平下的持久性的异同。本文将2001年至2014年的季度同比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分类商品价格指数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法检测各个通货膨胀序列的通货膨胀持久性存在的可能性。然后,为测度各通胀序列的持久性,对各个数据序列分别建立单变量自回归模型(AR),运用“格点自举”法(Grid-Bootstrapping)估计各模型的自回归系数和。为分析八大分类通胀序列的内在机理,再对分类通胀序列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并用同样的方法对公共因子的持久性进行测度。然后将提取的公共因子与货币政策变量相结合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计算脉冲响应函数以测度货币政策变量对于分类通胀序列公共部分的影响。根据本文研究实证结果,单位根检验表明我国无论是总体通货膨胀时间序列还是分类项目时间序列都有可能存在很高的持久性,而根据建立的模型实际测度结果,大多数通胀序列的自回归系数和都达到了0.7以上。而根据因子分析以及相应的持久性测度结果,并结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总体通胀持久性主要来源于食品类以及较强工资粘性的相关行业。而根据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显示,正因我国通货膨胀的高持久性,使得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序列的冲击具有迟滞性,回到长期均衡水平大概需要3到4个季度。而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厂商的市场价格预期调整缓慢以及央行的信用度不完善可能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持久性较高的原因。在高通胀持久性的条件之下,央行一方面需要提升对通胀未来水平的前瞻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央行的透明度与信用度,积极引导市场对未来通胀趋势有更准确的预期。除此之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对总通胀趋势有比较重要的影响的商品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