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剧烈,城市不透水表面比例增大,导致雨洪问题日趋严重。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雨洪问题,也是海绵城市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雨洪控制利用的主要目标之一,主要是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方式使雨水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下凹式绿地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具有良好的渗蓄效应,对雨水径流总量控制作用突出,且投资成本低。高密度城区有效渗蓄雨水的自然绿地不足,导致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的矛盾更加突出,雨洪风险更高。以高密度城市地区为研究对象,对下凹式绿地发挥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贡献和相应的下凹式绿地规模进行系统深入的量化研究,能为城市地区缓解雨洪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国内外雨洪体系和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相关理论,分别分析高密度城区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的特殊性和雨水径流总量控制与下凹式绿地的相关性。(2)以下凹式绿地作为缓解雨洪问题和控制雨水径流总量的途径与方法,对下凹式绿地进行量化计算研究。量化模型包括雨量平衡模型、产汇流模型和渗蓄效应参数关系模型三种。(3)针对不同程度的雨水年径流控制率目标,计算下凹式绿地对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的贡献和下凹式绿地适宜规模。本文以典型高密度模式开发的长沙市梅溪湖新城某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设定年径流量总量控制率目标分别为55%、70%、75%、80%和85%时,对应设计降雨量为11.3mm、18.5mm、21.8mm、26.0mm和31.6mm,同时设定1小时降雨历时产生的场地径流均被下凹式绿地渗蓄,研究结果显示,对应不同的土壤稳定入渗速率(1×10-61×10-4m/s)和下凹深度(0.10.3m),下凹式绿地面积占总汇水面积比区间为(0.9321.14%)。当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和下凹深度适当组合时,高密度城区通过较小面积的下凹式绿地,可在场地尺度达到不同程度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4)初步探讨下凹式绿地布局形式,从空间上论证下凹式绿地应用的可行性。(5)总结当前规划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提出了具体建议。研究发现,在高密度城区,利用小规模的下凹式绿地渗蓄效应可在场地尺度控制较高程度的雨水径流总量。当土壤入渗系数和下凹深度适当组合时,下凹绿地面积可达到较小。此外,在空间布局上,下凹式绿地的应用具有可行性。本研究可为高密度城区雨水总量控制目标和下凹式绿地适宜规模的设定提供参考,对缓解城市洪涝、控制水污染以及回补地下水等雨洪问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