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男人的梦想漂泊——坡诗中的男权意识解读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works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将从文化研究的视阈,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通过追溯坡的诗歌创作生涯,将坡在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塑造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进行对比,以女性主义立场和视角解读其诗歌作品中的男权意识,从而使国内对坡及其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引起人们对其文化问题的更大关注。本论文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国内外对坡的研究状况、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首先揭露爱伦·坡的男人梦想。早逝的母亲、失踪的父亲以及收养他却从未正式接纳他的养父约翰·爱伦对年少爱伦·坡的男权意识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男权意识在很早就扎根于坡的心中。他渴望权力,梦想着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因而,他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生存和男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在坡的早期诗歌创作中,男性形象多是光辉灿烂的骑士英雄们。在这种传统的男性神话中,我们看到的男性犹如太阳一般,禀赋了阳刚的气质,是威猛刚毅、百折不回的男性生命。而这些男性形象背后的女人只是作为旁观者充当客体和仲裁者职能,使骑士的勇猛得以证明。诗人梦想他者,不仅是为了占有她,而且是为了得到她的认可。坡的早期诗歌中还有一种女性形象--母亲形象。这种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以无限的胸怀为那些因生存而紧张战斗的男性们提供避难所,给予男性肉体和精神的拯救。作为他者的母亲形象实际上是对男性存在的一种充实,这种充实与男人自身所感到的那种生存形成鲜明对比。她们体现了男性生存者内心所不能把握的一切。在母亲身上明确体现了生存者内心中的需要,诗人是从男性的需要来建构女性,希望在经由她去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 第三章从诗人中期诗歌作品中塑造的男性和女性形象解读其日趋强烈的男权意识。尽管坡梦想着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但是他始终是怀才不遇,像一只在海上漂泊的独木舟,唯一能够寄托他希望的是他的语言创作。在他的中期诗歌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属于男性话语统治的世界。这时期的男性形象塑造表现出坡的男权意识日趋成熟和男性的优越感。《以色拉费》中的天使以色拉费以天堂般的声音使他的女性崇拜者黯然失声。《睡美人》中的男性叙述者任意催眠和唤醒沉睡中的美人。文本中的女性在男性话语的绝对优势之下处于失语状态。而在坡的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坡并没有逃出西方男性话语的窠臼。他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改造只不过是把“家庭型天使”变成了“坟墓里的天使”。坡的中期诗歌创作主题几乎都是“美女之死”。美丽的女人承受着凝视的目光,成了被凝视的客体。这些女人的身体被支解,她们的眼睛、头发、额头被单独掏出来描写。尽管她们被赞美、被崇拜,但是她们已经不存在作为人的意义,而是作为客体物被诗人欣赏。更甚者。死去的女人更容易成为男性欣赏的客体,因为她们被完全剥夺了话语权。对女人身体具体部位的客体化描写以及对沉默女人描写都满足了诗人对美的体验和对快乐的享受。第四章反映的是诗人在后期诗歌创作中男权意识的挣扎。尽管坡一生都在寻求男性的自我建构,但是娇妻之死和窘迫的的生活使得他的男人梦想近乎破灭,这种男权意识挣扎突出表现在他后期的女性形象塑造中。同样作为客体,美丽的安娜贝尔·李之死缓解了男性悼念者对死亡的恐惧。在《致天堂中的一位》一诗中,坡渴望即使在天堂也能拥有一个女人,通过她展示自己的权力。在和这个归他所有的他者结合时,他希望实现他自己。第五章概括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通过对比坡在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塑造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我们发现坡是一个有着很强男权意识的作家。事实上,坡诗歌中的男性形象塑造是从正面对男性主体建构的过程,而女性形象塑造则是从反面通过建构“他者”来达到男权意识的自我建构。借助对“美女之死”和古代英雄的描绘,使得坡心中被压抑的男性自我得以宣泄、解脱。文学创作使爱伦·坡从真正意义上感觉自己是一个“男人”。
其他文献
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我们听说了华池县五蛟乡杜右手村党支部书记杜克润的事迹后,于8月中旬前去采访时,我们见到的杜克润让人心酸流泪。他身体干瘦如柴,躺在炕上直喘气,深陷的眼
查克·帕拉纽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自由撰稿人,以《搏击俱乐部》成名与世。此后其作品一直稳居畅销书的行列,深受读者欢迎。他也成为 X一代崇拜的偶像。在《搏击俱乐部》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韩礼德和哈桑出版《英语中的衔接》一书,并创立了衔接理论以来,衔接理论一直备受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关注。衔接作为一种谋篇手段,被看作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艾·巴·辛格是现代最著名的犹太裔作家之一,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手法、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展现了犹太人的生活和精神处境。有关大屠杀题材的作品在辛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有效工具。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翻译研究的发展与变化必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传统的翻译研究的视角专注于
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10月12日各大报发表了全会公报。公报说,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
本文旨在分析莎士比亚的剧本《暴风雨》中的圣经原型,分四章进行讨论。 第一章主要关注圣经的母题原型在本剧中的体现。圣经母题广泛而深刻,在本剧中主要表现为博爱,忏悔,宽恕
格罗利亚·内勒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重要作家。对众多评论家和读者来说,她和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一样,都是当代黑人女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人物。1982年,她的首部小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