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引发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度变革。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因其寿命长、响应快、功率与容量解耦、可深度充放电等优点,成为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隔膜材料是液流电池的核心组件,目前广泛使用的商业化隔膜Nafion聚合物隔膜具有质子传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但其钒离子渗透率高、机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主要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本论文基于多孔金属钛比表面积大、比强度高、耐蚀性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引发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度变革。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因其寿命长、响应快、功率与容量解耦、可深度充放电等优点,成为当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大规模储能技术。隔膜材料是液流电池的核心组件,目前广泛使用的商业化隔膜Nafion聚合物隔膜具有质子传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强等优点,但其钒离子渗透率高、机械稳定性差、成本高等主要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本论文基于多孔金属钛比表面积大、比强度高、耐蚀性好、成本低等特点,提出利用其超细小孔径的筛分作用和内部三维通道表面的超浸润涂层,构建基于多孔金属的隔膜材料;研究了超细小微通道表面二氧化钛(TiO2)纳米管阵列的生长特性,建立了多孔金属渗透阳极氧化模型;研究了超浸润微通道对离子的渗滤与阻隔特性,揭示了TiO2纳米管对离子选择性的作用机理;设计并探索了基于多孔金属隔膜材料的液流电池,研究了静态与动态电池的充放电特性,阐明了多孔金属隔膜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研究了TiO2纳米管阵列在多孔钛超细三维微通道表面的生长特性,并调控微通道的浸润性和传质特性。通过优化电解液的黏度,在平均孔径0.5μm、5μm和10μm的多孔钛三维微通道内部,调控均匀的超亲水TiO2纳米管涂层(平均管长1μm,管径90 nm);通过研究纳米管在三维微通道和一维直通道中的生长规律与几何特性,建立了多孔金属渗透阳极氧化的模型。引入关键参数K值,阐明了电场和浓度梯度对渗透阳极氧化的作用机制:当K<0.4时,渗透阳极氧化需要较低黏度的电解液体系,才可实现微通道内部纳米管涂层的全覆盖;当K>0.4时,则可采用较高黏度的电解液体系,以获得纳米管涂层充分覆盖的超浸润微通道表面。其次,研究了TiO2纳米管阵列修饰的超浸润微通道的离子渗透特性,揭示了多孔钛微通道的阴离子选择性机制;通过调控TiO2纳米管涂层的表面电位、吸附状态和电化学状态,阐明了离子选择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多孔钛超浸润微通道对Cu2+的渗透率最低为2.26×10-5 cm~2 min-1,VO2+离子的渗透率最低为1.35×10-6cm~2 min-1,质子传导率最高为20.6 m S cm-1;多孔钛微通道中的离子运动主要取决于TiO2纳米管涂层对阳离子的吸附作用,导致微通道表面电位由负(-40 m V)转正(40-50 m V),通道内阳离子向纳米管阵列处聚集浓度梯度变化,增加了阳离子的扩散和传输阻力。最后,设计并探索了基于TiO2纳米管阵列修饰的多孔钛微通道隔膜,并研究了静态液流电池充放电特性,获得较好的稳定性能:当电流密度为5 m A cm-2时,电池稳定循环55次,库伦效率(CE)约为70%,电压效率(VE)约为65%,能量效率(EE)约为43%,容量衰减优于Nafion膜。其性能提升主要由于多孔微通道隔膜提升了钒离子阻隔性能和质子传导率,减小了电池极化;同时,TiO2纳米管阵列对电解液中离子的吸附提高了电池的容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基于多孔钛超浸润微通道隔膜的液流电池体系,并研究了电池充放电及循环特性。结果表明:微通道表面PTFE薄膜的引入可有效提高钒离子阻隔性能,并防止电池短路。基于三维微通道隔膜的液流电池,在60 m A 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可达到100次,平均库伦效率约为92%,电压效率约为82%,能量效率约为75%。PTFE处理的多孔钛超浸润微通道隔钒离子阻隔性能的提升,减小了电池极化,提升了电池的库伦效率;但多孔钛疏松多孔的特性,导致其吸水性能较强(>6%),需更新电解液保持电池的稳定性。本论文为多孔金属微通道表面改性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为基于多孔金属液流电池隔膜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与传统单层细胞培养技术相比,三维细胞培养形成的细胞球可以更好地反应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以及细胞与外界微环境之间紧密而丰富的三维联系,更好地模拟天然生理环境中细胞固有代谢(如养分、氧气、代谢物等)和增殖梯度,可追踪药物或代谢物的扩散路径,是细胞研究的理想模型。而相对于动物模型来说,三维细胞球则具有应用成本低、实验周期短、可规模化制备、易于过程监测、无动物伦理问题等优点。由于其独特优势
由于对轻质结构材料的需求显著增长,镁合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Mg-RE-Zn系合金是一类含有长周期堆垛有序结构(LPSO相)的高强镁合金,该系列合金不仅通过LPSO相强韧化,而且具有优异的时效强化效果。变形态Mg-RE-Zn系合金经过时效处理后,其抗拉强度可达500MPa以上,因此该系合金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交通运输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重力铸造条件下,Mg-RE-Zn系合金显微组织粗大且化
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落实和推动城市经济向前发展的过程中,除了需要深化城市自身各个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还要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化各个产业与民生之间的智慧型关联,这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地推动城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文章在阐述智慧城市建设对我国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影响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进行剖析,并从促进智能产业发展、确保城市实体经济适应智慧城市环境建设、规划推
钛/镁双金属复合材料兼具钛和镁的优点,在航空航天、深海、汽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固-液复合铸造工艺因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适用于具有复杂形状结构件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异种金属之间的结合。但是钛-镁之间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大,无法利用固-液复合铸造工艺在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冶金结合界面。Al元素同时作为钛合金和镁合金的重要合金元素,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分别和钛、镁基体产生冶金结合,为Al做中间层强化钛
钛/镁双金属材料兼具钛和镁的优点,在汽车、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固-液复合铸造技术由于具有技术手段灵活、可制备形状复杂构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等优点,已经成为双金属材料制备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借助电沉积技术对TC4钛合金进行了表面处理,然后通过固-液复合铸造工艺,制备出了以Ni、Cu和Cu/Ni电沉积层作中间层的TC4/AZ91D双金属材料,旨在克服钛/镁界面弱反应、低
镁及其合金密度低,是工业中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在汽车、航空航天以及3C产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镁与氧有很高的亲和力,尤其在高温下,镁及其合金极易氧化,甚至燃烧,释放大量的热,成为限制镁合金大量推广应用的瓶颈之一。因此,提高镁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对进一步促进镁合金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用镁合金构件,对镁合金抗氧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要求镁合金在空气中保有优良
多晶体材料内部晶粒的取向、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以及晶界的五参量晶体学特征(取向差、晶界面法向)对其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维取向成像技术是获取这些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近二十多年来,研究人员基于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已开发了多种三维晶体学重构技术。其中,具有无损表征特性的透射电镜三维取向成像技术具有高空间分辨率(1 nm),是实现纳米尺度多晶体材料三维取向成像和组织演变研究的理想技术。然而,现有三维透
白介素(IL)-38是IL-1家族的重要一员,也是一种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IL-38主要表达在哺乳动物的免疫器官中,主要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已有研究表明IL-38在支气管哮喘(BA)、变应性鼻炎(AR)中具有抗炎活性,并且可以改善气道阻塞。本文综述了IL-38在哮喘及AR中的表达,为开发这种调节性细胞因子治疗其他上气道炎症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
镁基复合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比模量、比刚度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一般采用陶瓷等硬质增强体。镁基复合材料变形过程中,增强体与镁基体变形不协调,在增强体与镁基体界面产生应力集中,使镁基复合材料的塑性大幅下降。而在金属结构材料应用中,往往需要材料兼具较高强度和优良的塑性,以保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同时,随着航空、航天及轨道
高熵合金是材料领域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类先进材料,也是探索多元相图广阔空间与突破材料性能极限的重要研究对象。备受关注的Fe80-xMnxCo10Cr10(30≤x≤45,at.%)亚稳态高熵合金室温力学性能优异,具有显著的应变强化效果。该体系的合金在变形过程中会产生位错、层错、孪晶和马氏体等变形组织,这些微观结构对于协调材料的塑性变形至关重要。然而,Fe80-xMnxCo10Cr10亚稳态高熵合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