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为数不多的WTO允许的“绿箱政策”之一,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已成为稳定农业生产、提升农户福利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自2007年开始也通过增强农险政府补贴确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框架,此后我国农业保险在农户参保数量、政府保费补贴规模、农险赔付金额等方面规模迅速扩大,并据此成为我国农业三扶持战略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密集出台、政府补贴强度持续增加的同时,却面临着农户有效需求不足、保险公司经营惰性较强的现实矛盾,从而导致了“弱态均衡”的出现,在这一理解下,本文沿着“什么是弱态均衡---为什么出现弱态均衡---如何破解弱态均衡”的逻辑进程从数理层面对弱态均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破解弱态均衡的目的出发对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框架提出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的数理分析结论论证了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存在性与政府补贴工具运用的必然性基础上,构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地,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现实实践历程,本文注意到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弱态”与均衡“弱态”的双重特征,并使用“弱态均衡”这一概念对我国农险市场进行了特征提炼。根据本文的界定,弱态均衡,实际指“农业保险市场规模小,保险公司结构性低供,农户风险需求无法释放,政府坚持基础补贴低补形成的一种博弈均衡”状态,这种弱态既表现在市场规模的弱态上,又表现在均衡维持的弱态上,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农业保险市场的典型特征基于现实观察对弱态均衡的存在性进行了论证。同时,本文基于参与主体有限理性假设,在三主体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中,分析了政府补贴强度变化及保险公司保费厘定策略调整对农户、保险公司间参保与承保稳定策略形成的影响,正是由于农业保险市场中政府补贴存在显著的信号示范效应,因此当新型农产品相关保险体系中政府补贴缺位时,农户与保险公司两主体是缺乏打破均衡乃至实现保险市场规模扩张的动力及意愿的,这很好地解释了我国农险市场弱态特征得以均衡维持的现实原因,也同时为后文探寻破解弱态均衡的政策扶持体系提供了路径支持。接下来,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户主体参保惰性形成的原因与影响机制,首先构建了农户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结论表明农户风险感知水平、政府保费补贴强度、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农户收入结构及以外出务工衡量的替代性收入渠道的存在都显著地影响农户参保意愿。同时,我国农户参保具有典型的盲从性“跟随”特征,基于经验观察而非风险预期管理需要才是农户参保的主要驱动力。更进一步地,本文基于参保率区域分化构建了弱态均衡中农户参保惰性的解释模型,并从替代性收入渠道、种植结构等因素视角对弱态均衡提供了解释。结论表明,种植结构、替代性收入渠道的存在以及不同区域农业保险的政府隐性规制力度的差异确实能够充分地解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户参保率异质性特征。中、西部地区较高的农险参保率,实际是种植结构中“粮棉油糖”作物占比较高、参保的政府隐性规制约束力度较强及替代性收入渠道匮乏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高农户参保率更多地属于一种“被动的”、“非理性”的选择。农险参保的“正收益”属性、较高的政府补贴强度并不能够对中西部地区农户形成参保激励。而东部地区及城市经济体农户的参保激励主要来自于农险参保的风险收益水平、保费的高低、政府补贴比例、灾后赔付水平成为参保决策的关键变量。我国“低保费、低赔付、低收益”的农险产品体系,由于无法对接农户的风险保障需求,从而导致了东部地区与城市经济体农户偏低的农险参保率。此后,本文将分析重点集中在保险公司的经营惰性上,并从系统性风险分散、农险利润率与政治红利摊薄以及产品创新的边际成本变化三个视角论证了保险公司经营惰性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使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进行了不同保险公司农险经营效率的测度与分析,结论表明农业保险创新成本高、道德风险可能性大的障碍,并不是导致我国保险公司农险产品供给意愿不强的决定性因素,农业保险创新也是存在现实路径的,至少专业性保险公司的高效率表现就说明,有效地进行产品设计,整合农户参保需求,强调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政府低补贴模式下是可行的。考虑到效率影响机制模拟的需要,本文进一步在地区维度下进行了综合性财产保险公司农险经营效率的测度并构建面板模型进行了效率决定的实证检验。结论表明,保险公司在种植业保险运营上存在农险保费收入偏低、赔付概率较高且赔付压力巨大的经营困境,虽然政府补贴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正这种市场性扭曲,但这是保险公司表现出农险经营惰性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在借鉴其他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保险弱态均衡特征的内在规律,提炼了参与主体的惰性抑制路径,政府主体的惰性抑制应集中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边界的明晰上,农户主体的惰性抑制路径则在风险保障强度的提升,而保险公司主体应着重围绕构建针对保险公司经营费用的补贴体系而实现惰性抑制。在本文的结尾,从完善我国农业保险政策体系的视角,本文提出了破解弱态均衡、实现规模突破的具体政策思路,包括从顶层维度明晰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边界、加快进行农业保险“提标”改革、提升风险保障强度在新型农业保险业务上启动保险公司经营费用补贴以及建立政府主导而非互助式的再保险体系。全文的创新体现在:(1)使用“弱态均衡”精准概括了我国农险市场及参与主体策略博弈下所形成的博弈均衡特征,并基于演化博弈分析与实证检验完整论证了“弱态”与“均衡”的存在及成因。(2)本文测算了我国省际农户参保率,并基于该数据从地区分化的视角,在宏观维度上实现了对农户参保意愿高低的捕捉,从而使得基于实证框架分析农户参保惰性及其形成机制成为可能。(3)将保险公司农险经营效率视为供给意愿的一个前置变量,实现了通过“效率”视角对保险公司主体惰性形成及影响机制的间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