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子音乐的发展,一系列“传统”的“音乐”理念被打破。如传统音乐中“音色”概念的转变,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逐渐推向“声音艺术”的范畴等。科技的发展,也为这门学科形成新的助力。“电子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媒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数字化的可能,许多艺术形式表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态势。电子音乐这门艺术,也以其“变体”的形式,逐渐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中。例如:电影音乐、游戏音乐、戏剧音乐、声景音乐、环境音乐等等。“叙事性声音与非叙事性声音的模糊区域”是电影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明显的一种现象——即电影声音中的“纯声音”部分(叙事性声音)越来越多的发挥着“音乐”(非叙事性声音)的作用。这一现象的背后,包含了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从“技术”到“理念”两个不同层面的相互关联与渗透。由于这两种艺术形式本身的类似,故其在所追求的技术与理念上显现出一致性。本论文具体论述“叙事性声音与非叙事性声音的模糊区域”的现象,通过分析电影《康斯坦丁》与《赎罪》声音片段,用实例来解析电子音乐“技术”与“理念”在电影声音中的运用。将技术层面分为两个线索来解析:通过“声音创作过程”【线索1】:声音获取阶段—声音调制处理阶段—声音传播阶段。来探讨整个创作流程中,技术手段对声音创作的影响。通过“电子技术与电影中各类声音的结合”【线索2】:电子技术与音效、环境音、人声、音乐的结合。来分析电子技术对电影声音产生“质变”的影响。将理念层面通过从“声音符号”、“音效音乐化”、“‘混合类’电子音乐思维”、到“声音一体化”逐渐深入的过程,解析“叙事性声音”与“非叙事性声音”相融合的深度。提出将音乐中“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思维意识融入电影声音创作的理念,并对电影音乐与电影声音两个分工的融合提出展望。笔者意图为研究电子音乐领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电子音乐与电影声音结合的开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