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想……》为例解读戴维·洛奇的对话生涯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调小说理论是原苏联思想家和文论家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又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指出的是主人公意识和声音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叙述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他借用了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之一。通过对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介绍和在创作中的具体应用,戴维·洛奇对巴赫金对话理论在西方世界的复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位天生的对话主义者,作为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他不仅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协商,也与自己的主人公、宗教信仰、同事以及自己创作的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洛奇的创作与生活中的对话:洛奇的双重身份——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洛奇文本中和文本间对话技巧的应用,洛奇宗教信仰的矛盾,以及他与布拉德伯里的对话性联系,揭示了洛奇对话思维的性质。同时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以《想……》为代表,具体分析了洛奇小说的复调特色,对文章中存在的众多声音从二元对立、杂语性以及互文性三个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作品多声部的写作特点。在《想……》中,不同的角色展示和代表了科学和人文、理智和情感、敏感和木讷、欲望和道德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所有的声音并不受制于作者意志,在互相作用和影响中都是平等的,对话性的。 本文的研究将充分肯定对话在洛奇创作与思想中的重要意义,并为读者展现洛奇缤纷的小说创作世界。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以及对话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复调、杂语性和狂欢化理论;同时梳理了戴维·洛奇的批评理论从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到对话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他对对话理论的推广和应用所起到的作用。第二章从四个方面对戴维·洛奇的对话生活进行讨论,包括洛奇作为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洛奇文本中和文本间对话技巧的应用,洛奇宗教信仰的矛盾,以及他与布拉德伯里的对话性关系;揭示了洛奇对话思维的本质。第三章以洛奇作品《想……》为具体分析对象,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想……》的对话特征:双重结构、杂语性和互文性。第四章为结论,通过前文的分析,经概括归纳后对论题加以总结。
其他文献
性别语言差异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已进行的跨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表明,一方面,两性在话语风格上表现出总体性的差异;另一方面,性别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又表现出高度一
汤亭亭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华裔美国作家。作为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汤亭亭专注于描述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经历。《孙行者》是她的主要作品之一,此作品一经出版便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