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由于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政府的调控变得尤为重要,而政府的调控需要对农地非农化的规律及其空间效率差异等有一个系统、客观的把握。本文在成都市农地非农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D生产函数对农地非农化对成都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度,分析其历史变化情况,并对成都市各区域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的差异进行测算。结合测算结果,运用理论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揭示其效率差异的原因,进而对合理调控成都市农地非农化情况,提高农地非农化效率提出政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1997到2005年成都市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18.23%,有的年份高达23.68%,最低的年份也达到12.47%,说明农地非农化是成都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从不同时期来看:1997到1999年,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14.82%;2000到2002年,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上升到18.87%;2003年到2005年,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21.28%。说明近年来成都市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明显高于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计算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平均边际产出Ⅰ区最高,其次是Ⅱ区、Ⅲ区、Ⅳ区,分别是244.88万元/公顷,70.57万元/公顷,61.15万元/公顷,47.90万元/公顷。建设用地平均边际产出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最高的Ⅰ区是Ⅳ区5.11倍。单位建设用地对GDP的贡献率,Ⅰ区最高,依次Ⅱ区、Ⅲ区、Ⅳ区,分别是48.07%,27.53%,17.93%,7.29%。Ⅰ区的贡献率分别是Ⅱ区的1.75倍,Ⅲ区的2.68倍,Ⅳ区的6.59倍。成都市四个区域中,单位建设用地贡献额最高的也是Ⅰ区,达到26.19万元/公顷,其后分别是Ⅱ区、Ⅲ区、Ⅳ区,分别是Ⅰ区的56.47%,40.17%,27.54%。因此,从以上分析中,成都市农地非农化并没有达到空间效率的均衡。(3)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土地市场化程度、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比较效益与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些因素是导致成都市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协调成都市经济发展和农地(耕地)保护的政策建议:(1)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可加大对Ⅰ区、Ⅱ区、Ⅲ区农地非农化的供应量,从而在促进成都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保护农地,特别是有限的耕地资源。(2)加强土地市场建设,提高农地非农化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增加土地出让面积,提高招标、拍卖、挂牌等出让方式所占比重,提高成都市土地市场化水平加强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土地市场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非法土地交易管理的力度,保证市场有序运行。(3)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经营机械化水平。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非农人口所占比重。(4)增加土地利用比较效益,提高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单位建设用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增加土地利用比较效益,实现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