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来源的基础,随着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耕种的土地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粮食安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农村地区开展土地整理很有必要。农村土地整理在客观上改变了现有的土地的利用格局,因此必然会对整个项目区域内及周边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同时,如果采用的生物措施和工程不合理,将有可能对整理区域内的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不利于耕地生产能力的提升,最终难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对土地整理项目开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理论上和实证研究,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借助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理论,在对项目区域内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相对全面的评价因子,建立了通常意义上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所选取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和量化,分别从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三个方面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自然系统方面,在整理前,从该区域实际状况出发,根据各指标因子的权重计算最后综合得分为1.6283分,表明自然系统在土地整理项目开展之前介于较差和一般之间;在整理后,结合主要工程技术指标验收标准的实际达标状况,根据各指标因子的权重计算最后得分为3.046分,表明自然系统在土地整理项目开展之后明显改善,达到了较好以上的水平。自然系统经土地整理后得到了改良,土壤污染、田块平整度、耕作层后都处于较好状态,水质状况达到好的状态;2.生态系统方面,生物丰度指数由原来的54.24%增长到60.04%,水网密度指数由原来的61.2%增长到70.15%,路网密度指数由原来的0.98%增长到2.77%,植物覆盖指数由原来的51.28%增长到57.28%。这说明项目区域内开展土地整理后,没有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并且从整体上有利于保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得到改善并且可利用灌溉的水资源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田间道路的改善有利于该区域与外界的交流,反过来促进该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人造防护林使得植物覆盖面积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环境;3.社会经济系统方面,人均耕地面积由0.0543hm2/人增加到0.0691hm2/人、粮食单产量由10305.26kg/hm2增加到10890.35kg/hm2,农民人均收入由2760元增加到3174元,土地垦殖率由原来的19.34%增长到25.48%,说明土地整理后该区域的耕地面积增多、利用率提升、农作物的耕种技术不断提高、从而人们的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为当地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4.根据模型算得,整理前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总的得分为3.6283分,整理后,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总的得分为5.8314分,土地整理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土地生态环境。另外,本文还以项目区域内的农户为调查对象,针对土地整理项目对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设计了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调查数据显示:从性别上来看,女性较男性更加关注土地整理以后生产生活成本是否提高以及路、沟、渠是否美观协调等外在的一些因素,男性则更加关注到生产过程中到田间地头是否更加便利等交通、生产作业方面的改善状况;从年龄结构上来看,40岁以上有着丰富务农经历的农户更加关注亩产是否在土地整理以后提升以及田间黄鳝、泥鳅等生物的数量的变化;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对土地整理以后生物多样性是否发生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更加关注,文化程度越高,对地力提升和生态环境更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