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S/IL-12重组BCG的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xia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高居各种疾病之首。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因其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抗肿瘤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成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后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目前,肿瘤的基因治疗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课题设计构建了携带颗粒溶素(GLS)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BM9,将其转化卡介苗,构建GLS/IL-12重组卡介苗;建立小鼠黑色素瘤模型,观察了肿瘤局部注射重组BCG的抗瘤作用。第一部分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基因真核共表达质粒pBM9的构建及表达目的:构建能分泌表达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BM9,并检测其表达。方法:将GLS分泌肽的编码序列加入到引物序列中,以含GLS基因(不含分泌肽)的质粒pZMO3为模板,采用PCR扩增出含分泌肽基因的人GLS活性肽基因。然后定向克隆入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的多克隆位点,构建GLS活性肽的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S9K,测序确认正确。将质粒pZMO2中的小鼠白细胞介素12(murine interleukin 12,mIL-12)亚克隆到pBudCE4.1-S9K,构建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将质粒pZMO3中的分枝杆菌复制子Orim亚克隆到质粒pBudCE4.1-S9K/mIL-12的NheI位点中形成真核穿梭共表达质粒pBM9。将其转染细胞后,以RT-PCR,、免疫组化和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GLS和mIL-12的表达与分泌。结果:成功扩增出含分泌肽编码序列的人GLS活性肽基因。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BudCE4.1-S9K经PCR,双酶切和双向测序鉴定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真核共表达质粒pBudCE4.1-S9K/mIL-12转染细胞,经RT-PCR扩增出特异性267bp和1632bp左右的GLS基因和mIL-12基因条带;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转染细胞内明显的棕黄色表达颗粒;转染细胞上清中用ELISA试剂盒检测到mIL-12的分泌。结论:成功构建能分泌表达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BM9。第二部分携带人GLS活性肽和小鼠IL-12基因的重组BCG的构建目的:构建携带人GLS活性肽与小鼠IL-12基因的重组BCG,并鉴定该重组菌向真核细胞递呈质粒的能力。方法:制备BCG感受态,以电转化的方式将pBM9质粒转入BCG构建重组BCG,抽提质粒进行PCR鉴定重组菌;并在含Zeocin抗生素的Middlebrook 7H10平板上反复传代培养,鉴定BCG携带质粒的稳定性。以相同方法构建含pBMS,pBM12质粒的重组BCG作为动物实验对照菌。通过RT-PCR了解重组菌向真核细胞递呈质粒的能力。结果:电转化方式可将pBM9K导入BCG,该重组BCG能在含Zeocin抗生素的Middlebrook 7H10平板生长和传代,抽提质粒鉴定出与GLS基因与mIL-12基因相符的目的条带。携带质粒的重组BCG在Zeocin抗生素的Middlebrook 7H10平板传代培养至少10代。用含pBM9的重组BCG感染小鼠巨噬细胞,96h后用RT-PCR法也扩增出267bp左右和1632bp左右的基因条带。结论:成功构建含pBM9的重组BCG;及含pBMS,pBM12质粒的重组BCG。携带质粒的重组BCG能稳定传代10代。重组BCG能向小鼠巨噬细胞递呈携带基因。第三部分重组BCG诱导正常小鼠免疫应答的研究目的:观察重组BCG免疫正常小鼠后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C57BL/6J纯系小鼠以1×105CFU/50μl的重组BCG尾部皮内注射。免疫分为8组,分别用生理盐水,BCG,pBM9重组BCG,pBM12重组BCG,pBMS重组BCG,pBM9质粒,pBM12质粒,pBMS质粒尾部皮下注射。免疫程序为0d、7d、14d各一次。第一次免疫后4周,摘除小鼠眼球取血,引颈处死小鼠。自然凝固后取血清进行细胞因子检测。分别按小鼠IL-12、IFN-γ和TNF-αELISA试剂盒说明操作。比较各组间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各重组BCG组和质粒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且pBM9重组BCG组和pBM12重组BCG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BCG组(P<0.05)。各重组BCG组和质粒组血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pBM12重组BCG组血清IL-12水平外明显高于BCG组(P<0.05),其余两组重组BCG血清IL-12水平则与BCG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各重组BCG组和质粒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各重组BCG组血清TNF-α水平与BCG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组BCG具有明显诱导C57BL/6J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第四部分携带GLS与IL-12真核共表达质粒重组BCG局部注射抗肿瘤实验目的:建立小鼠黑色素瘤模型,观察含pBM9、pBM12、pBMS的重组BCG局部瘤内注射的抗瘤效果。方法:C57BL/6J纯系小鼠于前肢右侧腋下皮下接种肿瘤细胞B16,每鼠106细胞(0.1ml细胞悬液),待肿瘤长到1cm大小时,取瘤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确认肿瘤模型。以肿瘤接种后1,4,7,10d开始治疗,确定治疗起始时间。治疗分5组,分别用生理盐水,BCG,含pBM9,pBM12,pBMS质粒的重组BCG进行瘤内注射治疗,从肿瘤接种后1天开始治疗,每次0.1ml,一周一次共4次。隔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大小和观察带瘤存活期。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病理变化。取小鼠血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IL-12的变化。结果:皮下接种B16细胞的C57BL/6J能形成肿瘤,病理检查可见典型黑色素瘤细胞。小鼠从接种肿瘤后1天开始治疗,效果最好。用含pBM9质粒的重组BCG以108/ml进行治疗,肿瘤生长受抑制,肿瘤大小明显小于同期的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病理检查见BCG组与各重组菌治疗组在肿瘤组织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鼠血清中的IL-12和IFN-γ升高(p<0.05);小鼠荷瘤生存时间延长(p<0.05)。结论:携带pBM9质粒的重组BCG瘤内注射对小鼠黑色素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50岁男性患者,19年前血清HBsAg阳性,9年前出现脾脏增大、脾功能亢进及门静脉高压体征,5个月前于外院行脾切除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而人我院治疗。肝活检组织学检查显示汇管区轻度扩大,少量炎细胞浸润,部分汇管区内静脉数量减少或消失,汇管区有明显纤维化,并有纤细不完全纤维间隔形成。免疫组化示HBsAg和HBcAg阳性,病理诊断为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伴HBV感染。HBV感染與特发性门静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控制转移是肿瘤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转移是一个复杂过程,通常是由肿瘤细胞产生蛋白酶,降解基底膜,使肿瘤细胞通过破坏基底膜得以侵袭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摘要] 目的 观察东菱迪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龄进展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东菱迪芙10BU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5d。联用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7d后改为1次/d,治疗7d,总疗程14d。结果 病情进展得到控制,症状多数得到缓解。结论 东菱迪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龄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关键词] 东菱迪芙;依达拉奉;高龄进展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成功利用卵巢癌SKOV3细胞株建立了卵巢癌的裸鼠顺铂耐药模型, 得到了卵巢癌顺铂获得性耐药细胞株SKOV3-GFP/DDPⅡ,并对其耐药过程进行了动态系统生物学分析,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异常增殖,并不断释放到外周血中,部分病人可形成白血病细胞淤滞和血管外浸涧,导致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