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作人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早期对于传统文化是否定的,对于旧体诗的态度也颇为强硬。这种态度在他创作的中后期明显转变,写作了数量很多的旧体诗。在其人生最不如意的时期,转向传统诗词的创作,这种转变,不仅是周作人个人,而是一种整体文化现象,引起我们对于旧体诗创作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研究周作人是对当时历史和作家心路历程的重新研读,发现作家内在心态的微妙变化,并探讨这一变化的内在原因。从周作人的个案出发,研究新文学作家后期创作旧体诗这一集体现象,对旧体诗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解释,从这种对话关系中思考旧体诗对于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周作人旧体诗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其入狱之后,将周作人创作新文学和旧文学的时间作对比,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关系,通过对同时代相关文人旧体诗的创作情况的研究,看出周作人创作旧体诗并不是个案,而是一种集体性的现象。周作人创作旧体诗这一现象是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时代背景的外因,又有其自身的内因。周作人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在他的旧体诗里主要是一种新旧杂糅。周作人有一种“晚明情结”,晚明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特殊的一个历史结点,极具反抗精神和生命力,实际上是一种新与旧的冲突和融合。从传统文化入手探讨周作人旧体诗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从新文学精神来看周作人旧体诗里的现代性追求。周作人的旧诗的取材都是从小着手,描写平凡的人物和日常生活,可以概括为“世俗小叙事”,在他的《儿童杂事诗》里体现的最为明显。周作人旧体诗的美学风格简单却不简陋,平淡而不直白,具有独特的张力之美。周作人旧体诗具有独特的文学史价值,他的《五十自寿诗》引起了强烈反响,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存在的普遍心态。他的旧体诗对之后的旧体诗创作也有一定影响。认识新文学作家创作旧体诗这一现象有助于考察旧诗和新文学间的复杂关系,旧体诗和新诗从相斥到相容,在此消彼长中,各自借鉴和吸收对方的有益成分,从而具有发展的更丰富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