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d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精神是一个模糊的、需要界定却又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它具有公共性、公民性、参与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辐射性等特点。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逐步展开,城郊的乡村也被卷入这城市化的滚滚巨浪之中,由此产生了一种既不属于城市又有别于乡村的新型社区形态——过渡型社区。受到各种特殊因素的影响,在过渡性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过渡型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问题。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的几个典型的过渡型社区为例,对过渡型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现状展开调查并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从不同角度对如何培育过渡型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论文正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公共精神概述。主要包括公共精神的内涵、基本要求以及公共精神的特征分析三个方面。第二部分: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及其培育的时代价值。探讨了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概念及其生成背景,阐述了培育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基层民主自治,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社会信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三部分: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从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的六个过渡型社区展开问卷调查,围绕调查数据和访谈笔录,总结出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着重提出一些实用的可行性建议和具体措施。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以政府、社区、居民个人为主体,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着手,通过夯实社区物质基础、建设社区民主政治、营造社区特色文化、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等措施,更好更快地促进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培育。
其他文献
管理层收购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其作为一种金融技术创新与产权制度变革,在整合企业资源、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人类总是居住在两个世界中,一个世界是早在人类之前的数十亿年就已经存在的,有动物、植物、土壤、空气和水的自然世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个则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和政治
本文旨在分析战后日本的亚洲区域合作政策演变,也分析三个不同时期一即50.60年代和70.80年代的冷战时期、冷战后至今日本的亚洲区域合作的策略和特点等。同时也探讨“东亚共同体
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产品,备受世界资本市场的关注。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美国政府不动产贷款协会所发行的不动产抵押基础证券,在80年代开始盛行,后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强调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本论文在阐述人工智能定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人工智能的当前的发展状况和应用领域,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