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精神是一个模糊的、需要界定却又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它具有公共性、公民性、参与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辐射性等特点。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逐步展开,城郊的乡村也被卷入这城市化的滚滚巨浪之中,由此产生了一种既不属于城市又有别于乡村的新型社区形态——过渡型社区。受到各种特殊因素的影响,在过渡性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过渡型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问题。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的几个典型的过渡型社区为例,对过渡型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现状展开调查并寻找存在问题的原因,从不同角度对如何培育过渡型社区居民的公共精神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论文正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公共精神概述。主要包括公共精神的内涵、基本要求以及公共精神的特征分析三个方面。第二部分: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及其培育的时代价值。探讨了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概念及其生成背景,阐述了培育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基层民主自治,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增强社会信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三部分: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现状调查与分析。从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的六个过渡型社区展开问卷调查,围绕调查数据和访谈笔录,总结出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着重提出一些实用的可行性建议和具体措施。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以政府、社区、居民个人为主体,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着手,通过夯实社区物质基础、建设社区民主政治、营造社区特色文化、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等措施,更好更快地促进过渡型社区居民公共精神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