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已成为治疗因肿瘤、外伤、牙周炎等原因引起的牙槽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之一。GBR的基本原理是在骨缺损的部位填入骨粉,覆盖屏障膜(guide bone regeneration membrane,GBRM)以阻碍上皮结缔组织侵入骨缺损区,从而为骨组织生长提供时间和空间。理想的GBRM应具备以下特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已成为治疗因肿瘤、外伤、牙周炎等原因引起的牙槽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之一。GBR的基本原理是在骨缺损的部位填入骨粉,覆盖屏障膜(guide bone regeneration membrane,GBRM)以阻碍上皮结缔组织侵入骨缺损区,从而为骨组织生长提供时间和空间。理想的GBRM应具备以下特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降解性能和促进骨再生性能等。同时由于口腔环境中微生物的影响,感染时常发生,导致骨再生效果不佳。因此,理想的GBRM还应具备一定的抗菌性能以控制感染,提高GBR的治疗效果。目的: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一种符合颅面部骨缺损生理解剖结构的GBRM,使其同时具备良好的骨再生能力和抗菌活性;通过对该GBRM的理化性能、抗菌性能和体内外成骨性能进行研究,评估其在GBR中的应用潜能。方法:从蚕茧中提取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作为基质材料,通过序列电纺载氧化锌纳米颗粒(zinc oxide nanoparticle,nZnO)的SF混合溶液(nZnO/SF)、SF溶液、载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nHA)的SF混合溶液(nHA/SF),制备一种促成骨和抗菌双功能的三明治样丝素蛋白复合纳米纤维膜(nZnO/SF/nHA)用于GBR的研究。然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检测nZnO/SF/nHA膜的表面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检测nZnO/SF/nHA膜的化学成分和晶相结构;接触角(contact angle,CA)检测nZnO/SF/nHA膜的表面湿润性;力学拉伸实验检测nZnO/SF/nHA膜的机械性能;其次,通过CCK8和细胞活死染色探究nZnO/SF/nHA膜对MC3T3-E1小鼠前体成骨细胞和L929成纤维细胞粘附增殖的影响;Real-time PCR、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alizarin red staining,ARS)检测nZnO/SF/nHA膜对MC3T3-E1细胞成骨向分化矿化的影响;最后通过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探究nZnO/SF/nHA膜的抗菌功能;通过大鼠颅顶骨缺损模型探究nZnO/SF/nHA膜的体内成骨效应。结果:SEM图像显示所有纳米纤维随机排列,形成高度相互连通的孔隙,nZnO/SF/nHA膜的纵剖面呈明显的三明治样分层结构;FTIR、XRD和EDX证实nZnO和nHA成功掺入到SF纳米纤维中;CA检测发现nZnO和nHA加入到纳米纤维中,膜的亲水性能显著提高;体外生物学实验证明,nZnO/SF/nHA膜对MC3T3-E1和L929细胞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但MC3T3-E1细胞在nZnO/SF/nHA表面的状态较L929细胞好;Real-time PCR、ALP染色和ARS结果显示nZnO/SF/nHA膜促进MC3T3-E1细胞的分化和矿化。此外,抗菌实验表明,nZnO/SF/nHA膜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最后,体内大鼠颅顶骨缺损模型研究结果表明nZnO/SF/nHA膜具有良好的体内骨再生能力。结论:本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一种新型三明治样丝素蛋白复合纳米纤维膜(nZnO/SF/nH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合适的机械性能、良好的成骨性能和抗菌活性,在GBR工程有一定运用潜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获得性血清pre-F Ig G抗体及鼻咽部黏膜局部Pre-F Ig A抗体与小于3月龄的小婴儿RSV感染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一病区,年龄小于3月因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的患儿。根据是否检出RSV抗原或核酸,分为RSV感染组及非RSV感染组。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Pre-F Ig G抗体、鼻咽抽吸物(NPA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54例VNS治疗患儿,进行为期24月的前瞻性随访。分别在术后2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并在18个月,24个月建立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以及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1)26例女性患儿,
研究目的:初步分析重庆地区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左室形态及功能正常参考值特征,并得出Z值回归方程。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招募重庆地区健康未成年人志愿者,测量心率、头围、胸围、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从而计算体表面积(BSA),采集志愿者出生体重、母亲身高、母亲体重、父亲身高、父亲体重等一般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检测心脏结构指标:左室收缩末期
目的:关于牙龈组织的研究目前大多仍局限于使用传统二维(2D)细胞模型以及简单动物模型,体外三维模型应用较少且不简便。本课题设想利用构建PDE模型的方法建立人牙龈组织体外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证明模型有效后结合药物诱导技术对健康牙龈组织进行炎性诱导,使之成为炎症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后续可通过牙龈组织体外炎症模型探究牙周炎发生时在牙龈组织中的各种信号通路及机制研究,并可为牙周炎症的药物开发研
目的:探讨Fibrosis-4指数(FIB-4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7例。采用三分位法将FIB-4指数分为三组,A组:FIB-4指数<3.19,共265例;B组:FIB-4指数3.19~8.14,共267例;C组:FIB-4指数≥8.14,共265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三组间全因死亡发
背景:人偏肺病毒是除了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外的第二大呼吸道病原体,五岁以上儿童感染率高达90%以上。课题组前期发现人偏肺病毒入胞过程有脂筏的参与,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定位于胞膜脂筏上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病毒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本文主要探索EGFR在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感染hMPV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肠道菌群对肺部疾病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6-8周龄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三组:NS组、LPS组和FMT组,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期间自由饮水。NS组小鼠先进行连续8天的无菌PBS缓冲液灌胃处理,用于对照,随后气管插管予以气管内注射药物LPS(25mg/kg),连续给药4天,同时,继续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89例确诊、临床诊断、拟诊的IPFI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纳入的89例IPFIs患儿男57例,女32例;年龄为1.6个月至16.08岁,中位年龄为6.5岁;中位住院时间为33天。2.所有患儿中79例有基础疾病
目的:分析64例DMD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特点,探讨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抗肌萎缩蛋白亚型、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64例DMD患儿的临床资料,由专人采用第四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所有入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同时在医生指导下由家长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分析纳入患儿的智力特点及DMD患儿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类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1月-2019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实施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127例患者,通过医院的病历系统获取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并对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组与未发生残余分流组之间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术后发生残余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