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语语言中具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词汇可以具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即一词多义。我们将这种性质称为多义性或多义现象。古今中外,许多语言学家致力于多义性的研究。伴随词汇的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诞生,许多语言学现象在认知的维度下获得了全新的阐释,俄语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也不例外。近年来,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中出现了从认知角度分析词汇多义现象,其中以对颜色词、动词的认知分析为主。诚然,多义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不同的词类中,甚至词组,成语,句子等也都具有多义性。本文尝试从原型范畴理论认知一词多义的结构,并且以意象图式模式、隐喻、转喻作为一词多义的认知扩展模式,以研究多义词的内部结构及形成机制来构建本文的研究基础。重点分析“голова”等词的多义性,指出对多义性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要找到多义词的中心意义和其扩展意义之间的关系,即弄清楚多义词是如何通过中心意义扩展成其它意义。研究旨在认知的框架下全面揭示多义性的内涵。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四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明确了研究目的和任务,介绍了该论文的理论基础。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为本文的理论阐释,首先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意义,原型范畴理论出发,明确一词多义现象是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在认知方式的作用下,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然后介绍了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这三种主要的认知模式是多义词意义扩展的基本和主要的认知工具。同时,指出语境及文化因素在词义的变化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总结指出,从认知的视角下构建词汇多义性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章从学界对“一词多义”的定义出发,可以看到大多数俄语词汇在义项层面体现出的“一词多义”特征以及几乎所有俄语词的形态——语法变化都含“一词多义”的特征,呈现出了俄语“一词多义”性的特点。同时,指出针对俄语一词多义的研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词汇语义的认知发展和其自身的认知发展过程。第三章以第一章的理论为支撑,通过对俄语多义词的实例分析来解析其多义性语义产生的缘由,着重从意象图式和原型范畴理论认知其多义性产生和结构特征,同时从隐喻和转喻的层面认知其多义性的扩展机制,指出多义词的扩展机制是认知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中总有一个更为中心的意义,即原型意义,范畴扩展的同时带来了词义的扩展,多个范畴相互交叉就形成了词汇的多义性。因此,多义词的其它意义就是在原型意义基础上借助认知模式而进一步引申、扩展出来。第二、三章是围绕第一章的理论基础而展开的实践分析,着重通过实际例子对俄语词汇多义性内部结构和多义性扩展机制的认知维度解析,指出了多义性在认知框架下才可能获得全新的,更为本质的解释。结语:从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相关认知模式指导分析多义性的内部结构及扩展机制,可以使我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指导我们从语言的外部世界、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认知多义现象,从而更加清楚明白多义性的本质特点。本文对多义性的研究旨在促进外语词汇教学中方法的创新和词典的编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