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在语言学家的眼里更是一道美味佳肴。对隐喻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Aristotle,不过对隐喻研究的热潮还是始于20世纪,Richards和Black坚持隐喻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形式研究的范畴,认为隐喻是思维的工具。Lakoff和Johnson在Black的基础之上创立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的地位纳入认知科学的研究范畴。隐喻研究的认知纬度开创了隐喻研究的新时代。然而,隐喻的理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它和字面义相比,在大脑中产生的反应有何不同?对于隐喻的理解是不是遵从传统的左脑优势?还是某些学者近年来得出的右脑是隐喻加工优势脑区?这些问题使很多的认知科学家、语言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ERP和fMRI技术的出现为神经科学、认知识科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手段,促进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认知科学家Kutas和Hillyard在1980年发现了ERP试验的N400对解释语言理解有重要的作用之后,众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ERP对语言现象进行系统的神经学研究。在隐喻研究的领域中许多学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把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推向科学研究的大潮中,并取得了极大的研究成果。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隐喻的加工是右脑主导吗?隐喻的理解一定比字面义更加困难吗?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我们还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隐喻的脑加工机制不会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规则,隐喻本身的复杂体系就决定了它的加工会存在不同的路径或机制。本论文将采用ERP实验方法对汉语隐喻的脑加工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以检查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加工是否存在神经学差异。我们特别关注了字面义和常规隐喻的加工差异,常规隐喻是人们较为熟悉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度极高,从字面义和常规隐喻这对关系微妙的语言类型中来观察隐喻的加工机制更具有科学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假设为,常规隐喻和字面义相比,需要付出稍微大一些的努力,其依据为隐喻义较字面义而言具有更多的语义选项,在提取隐喻义的同时大脑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常规隐喻的理解是左右脑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依据为左脑对语境中的语义更为敏感,而右脑能够激发和语境相关与不相关的语义,隐喻的理解需要二者的结合。本论文通过前期问卷形式对所选语料进行字面义与隐喻义等级测试,此测试结果可以用来确定语料的新奇度和可接受度。然后运用NEUROSCAN仪器进行脑电记录,对ERP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和字面义相比,隐喻义的加工需要更大的脑部能量。但是隐喻的加工并不存在时间进程上的延后。二,不能简单的说隐喻的理解是左半球优势或是右半球优势,在隐喻的加工中,右半球优势不是特别的凸显,但是在早期的语义分类中显示出了其加工优势,这种状况和语料的选择也有关(常规隐喻)。我们推断,新异类隐喻右半球的作用会明显凸显。三,女性对于语言更加的敏感,男性在语言加工中要稍慢一些。四,隐喻存在一定程度的脑区分工,但对于不同的语言类型的具体分工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