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tianquan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以基准面旋回为参考面,通过研究转换面特征,识别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并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纪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超长期旋回为框架,长期旋回为骨架,以中期旋回为研究单元在研究区进行等时地层对比,详细描述不同研究单元的基准面旋回类型、叠加样式及展布特征,研究层序的发育规律,在研究区范围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研究区划分出5个超长期旋回(SLSC1-SLSC5)、12个长期旋回(LSC1-LSC12)、28个中期旋回(MSC1-MSC28)和几十个短期旋回。   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沉积演化及层序充填模式的研究,研究区上古生界地层中识别出10种沉积相、19种沉积亚相及32种沉积微相类型。晚石炭SLSC1时期主要发育局限陆表海沉积环境下的障壁岛-泻湖-潮坪-浅海泥质陆棚沉积,地势南高北低,海水来自研究区南东方向;早二叠SLSC2时期发育开阔陆表海沉积环境下的三角洲-潮坪-泻湖-碳酸盐台地沉积,地势北高南低,海水来自研究区北东方向;早二叠SLSC3时期发育海陆交互沉积环境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近海滨浅湖沉积,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残余海沉积仅在研究区南部小范围存在;中二叠SLSC4时期发育近海湖盆沉积环境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沉积;晚二叠SLSC5时期发育河流-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完全接受陆源碎屑沉积;研究区晚古生代经历了局限陆表海、开阔陆表海、海陆过渡、近海湖盆、内陆湖盆5个阶段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经历了由海相到陆相沉积的转变,结束了晚古生代的沉积演化历史。研究区沉积相带分布具有南北分带的特征,主要受北部阴山隆起构造活动的控制,同时受南部秦岭海槽活动的影响。   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实测剖面和样品分析测试等工作获取数据,以有效烃源岩评价为目的,在层序格架内通过对暗色泥页岩、炭质泥岩的厚度、分布范围、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地质类比的研究方法对暗色泥页岩、炭质泥岩进行烃源岩指标评价。   研究区晚古生代早期(SLSC1-SLSC3)暗色泥页岩、炭质泥岩发育,厚度一般在80~120m,具有分布范围广、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高、已达到成熟-过成熟阶段的特点,有机质以腐殖型为主,有机碳含量多在1.52~3.18之间,Ro值在0.6~3.2之间,研究认为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演化程度是影响研究区烃源岩生成天然气的主要因素。研究区暗色泥岩的发育受控于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沉积相带展布、海平面变化和母源物质。研究表明暗色泥岩为页岩气的良好载体,预示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具有广阔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其他文献
赵卡隆铁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我国著名的“三江”成矿带上,有着长期找矿勘察的历史。本文在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地球化学分析,对矿床
自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完成其主体拼合过程以来,西秦岭发育了众多的陆相山间沉积盆地,其中,晚中生代山间盆地记录秦岭造山带陆内演化阶段浅部地壳调整的详细信息,其盆地性质及
论文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川西前陆盆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以及前人成果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川西前陆盆地中侏
宁夏香山-卫宁北山地区大地构造位于北祁连褶皱系走廊过渡带(走廊南山岛弧)之东北端与阿拉善地(陆)块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交汇部位,也是我国西部东西向构造带(北祁连)与
胶东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会矿成矿区,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研究程度也较高,主要有两种成矿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的玲珑式和以破碎蚀变岩型为主的焦家式,主要分布在三山岛—
龙门山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的构造分界线上,因其关键的构造位置和典型的前陆冲断构造,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对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内各
安徽省巢湖地区位于下扬子地块北缘,保存有完整的早三叠世沉积记录,是华南地区下三叠统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该地区下三叠统和龙山组相当于Olenekian阶Smithian亚阶的中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