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秦岭金矿田处于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交接部位。该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区豫西分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太古宙太华群深变质岩系,其北为新生界第四系现代沉积物,南为中元古宙长城系高山河组浅变质沉积岩。赋矿地层主要为太华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大月坪组、板石山组、洞沟组、三关庙组、秦仓沟组、桃峪组。岩石主要为斜长(角闪)片麻岩类,斜长角闪岩类,混合岩类等。 太华群地层形成之后,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伴随有多期变质作用,即前晋宁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燕山期。前晋宁期形成区内基底构造骨架,晋宁期,加里东期发生区域性变质作用,伴随有金的活化、迁移、富集,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不仅使早已形成的含金石英脉受到改造,而且有新的含金矿脉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形成。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以酸性岩为主,主要为元古代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生代二长花岗岩,多呈岩枝,岩基状产出,中基性岩,碱性岩次之,多为岩墙、岩脉状产出。 小秦岭金矿田主要构造形迹为东西向,由横贯全区的太华复背斜及其北南两侧的大夫峪—太要断裂及崇凝镇--唐家沟断裂组成该区构造格架。 褶皱是影响矿脉空间展布的主要因素,它控制着小秦岭金矿带的分布,含金石英脉多沿太华复背斜或其次级褶皱轴成群成带分布,远离背斜轴部的翼部地带石英脉的分布稀而散。 区内东西向含金矿脉产出数量最多,是主要控矿构造,次为北东向,北西向及南北向分布少,但亦具有找矿前景。区内共圈出一个金重砂异常,其范围与陕西小秦岭金矿田大致吻合。在矿田范围内圈出九个金化探异常。Q161号金矿床位于桐峪—太峪东沟化探异常区。 Q161号金矿脉位于小秦岭金矿田西部,矿脉规模大,品位高,探明储量多,矿床地质特征具典型性。矿区出露出层为太华群深变质片麻岩系,酸性及基性脉岩发育。含金构造带沿走向及倾向具舒缓波状延伸。构造带长度大于918米,控制最大斜深897米。构造带含脉率深部大于浅部,石英脉排列形式为尖灭再现及尖灭侧现。脉中具以黄铁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化。矿脉中已圈出两个矿体,均为薄板状,其中①号矿体规模较大,长度705.70米,最大延深545.60米,矿床出露最高标高1452.63米,最低标高1311.08米;工程控制最高1497.04米,最低标高992.35米;矿体圈定最高标高1497.04米,最低标高963.37米。全矿平均厚度0.81米,变化于0.51—3.37米之间,变化系数为64%,属较稳定类型,全矿平均品位22.14×10-6,变化于1.02—112.41×10-6之间,变化系数102%,属不均匀型。品位与厚度相关系数为0.6503,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Q161号金矿床和小秦岭金矿具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沉积成岩形成初始矿源层;二是(同变质期)褶皱—挤压构造带提供成矿空间;三是多期区域变质与混合岩化作用使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