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床行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广泛的存在于各个阶层的人群中。然而,以往对于赖床行为的关注仅限于一些医学范畴以及其他一些文学诗歌作品范畴,很少有研究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的赖床行为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将赖床行为视为一种不好的,消极的行为。有关拖延行为的研究将赖床行为视为一种典型的拖延症。然而,赖床行为真的是一种不良的,消极行为吗?本研究首先对赖床行为的普遍性,以及人们对待赖床行为的态度进行考察。其次,对赖床过程中人们的思维过程、情绪体验,以及赖床行为的后果或赖床行为的效用进行考察。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研究,分别从赖床行为的普遍性,即个体的赖床行为频次和每次赖床的时间长短、个体对待赖床行为和赖床者的态度以及个体赖床时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以及赖床行为的直接后果(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和赖床行为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拖延行为的关系对个体的赖床行为进行了考察。其中,研究一主要考察个体赖床行为的普遍性和个体对待赖床行为以及赖床者的态度;研究二主要考察个体赖床时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以及赖床行为的直接后果(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和赖床行为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拖延行为的关系;研究三主要采取现象学的方法考察个体赖床时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以及赖床行为的效用。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材料主要包括自编赖床调查行为问卷、自我效能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一般拖延问卷等,探讨了330名大学生及153名工作人员的赖床行为时间、频次,对赖床行为的基本态度以及赖床行为与拖延行为的关系,赖床行为的效用,赖床时间的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赖床行为普遍存在;人们对赖床行为普遍具有消极的态度,认为赖床行为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应该予以改正。个体在赖床时并非什么都不想,基本上都在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2、人们在赖床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思维活动;倾向于体验到积极情绪,较少倾向体验到消极情绪;赖床对个人生活较少产生消极后果,反而存在一定的积极后果,例如个体在赖床时积极主动的规划工作与学习可以显著地预测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