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系统实现社会化分工与合作的主要模式。在供应链系统中,多级企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种(类)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过程,构成了供应链上复杂的合作关系和运营过程。由于厂商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供应链系统中表现出合作、竞争、冲突甚至溃散等各种状态,供应链系统长期稳定合作、共赢的目标几乎无法达成,系统整体总是存在不同方向的演化趋势和动机。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立足于供应链系统中的流过程,对供应链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影响供应链系统中厂商状态和系统状态变化的关键因素以及影响供应链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基于“厂商势”理论的供应链演化机制。本文指出,在供应链系统中,成员厂商的能力因素、信息机制以及契约环境共同决定了厂商的势水平,供应链链上不同企业的厂商势的差异是企业的主要演化动因,并构成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演化动因,系统演化的方向将趋向于系统中处于不同分工位置的厂商的势水平趋于一致。本文分析了供应链系统中的厂商个体演化路径中的稳态点的存在性,指出供应链系统在不同情况下均可以获得某种形式的稳态点,证明了供应链系统在流平衡的状态下能够达成稳定状态。针对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演化行为的特点,本文指出系统中“流”的规模影响供应链系统的存量规模,不管是单个厂商的流量规模,还是系统整体的流量规模,都与厂商或供应链系统本身存量规模存在着某种幂率关系。供应链系统中流的变化和规模的变化之间彼此互相影响,而稳定态就是要处于两者(或并不限于两者)之间的最佳适应区间。对于供应链管理实践来说,维持一个稳定的供应链系统的前提,就是能够获得系统内的各厂商自身的势水平的相对均衡,也就是要求处于不同分工阶段厂商能够获得与其自身规模相匹配的流量(如资金流、物流等),而供应链系统整体规模就是系统中所蕴含的价值流规模的函数。论文内容分为8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和技术路线;第二章针对论文采用的分析范式、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了解释和说明;第三章确立论文的基本分析框架,总体确定了论文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第四章提出了供应链系统演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厂商势理论,建立了供应链系统中厂商势的基本模型;第五章分析了供应链系统中演化过程的稳定态存在的可能性,并分析了系统演化中几种稳定态的存在情况。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讨论了供应链系统演化的基本特征,第六章利用网络演化模型分析了供应链系统中厂商个体连接度的演化问题,第七章则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系统流量的规模边界问题;第八章简单分析了资本因素和风险问题对供应链系统演化产生的影响,并对供应链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修订。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研究范式。传统的研究供应链的视角更多地集中于供应链过程中的某一片段,而没有着眼于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本研究从流的角度,将供应链过程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流”的框架内,实现了供应链过程的有效整合,不同的运作过程统一于某种共同的流的形式之内,便于构建统一的描述模型。2.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系统的厂商势理论。厂商势是对供应链系统中厂商的不同能力、处于不同的位置和面临不同契约环境的厂商运作框架环境的综合表征指数,能够体现了厂商出于供应链过程中相对位置和演化方向。供应链上不同厂商间的势的不平衡是导致供应链系统演化的主要动因,而且理论分析表明,存在某种演化过程的平衡态,即供应链系统达成某种长期合作是可能的。3.基于供应链系统的网络化拓扑结构,本文研究了供应链网络结构中无标度特性。供应链网络中企业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符合无标度网络的特征,节点连接度概率分布的幂指数小于2并且与系统内企业节点的变化有关。基于供应链网络中的无标度特征,本文提出了价值束理论,供应链系统就是一个价值束,体现了价值的集成和传递中的核心厂商和非核心厂商的相对关系和价值分布。在价值束中,具有最大连接度的企业节点,是网络中的核心厂商,控制着整个供应链系统中价值流的规模水平。4.建立了供应链系统组织边界的决定模型。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对供应链中企业的边界从流量和存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供应链系统同样存在系统的合理边界,这个合理边界是由系统的流量因素所决定的;而且根据行业不同,供应链上的存量因素与流量因素之间都存在某种特定的幂率关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系统论的视角对供应链进行了重新审视,以贯穿系统的“流”为工具,以厂商势为基础,对供应链中各级企业主体进行综合分析,对供应链系统的演化行为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解释了供应链系统演化的机理和演化的基本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供应链系统演化行为是系统内各级企业主体“获得竞争优势”必要过程,是厂商竞争合作的表现形式。供应链系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系统中的流量,作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如何获得供应链系统中最佳的分工位置,须结合自身“势”进行选择,无法获得维持自身规模的流量,是导致厂商演化行为的基本动力,也是供应链系统无法达到稳定的本质原因。这对企业认识供应链中的合作、修订其供应链战略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