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经文字》是唐代官方推行的规正儒家经书文字的正字书,是有唐一代字样学兴盛的产物,其编撰者是以张参为首的国子监儒师,张参等人秉着严格中有变通的正字标准,校正群经文字,成书三卷,虽然篇幅不大,却深具内涵,书中涉及到规正楷体字形、阐述汉字流变、保留当时汉字读音、说解部分汉字字用等方面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该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五经文字》一书为研究对象,除对该书的作者、版本、内容、体例进行梳理外,还从汉字的形、构、用属性角度来论述该书在汉字规范方面的各个内容。据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以史料的考证和整理为主要研究方式。首先是考证《五经文字》的作者。一般认为其作者是中唐名儒张参,由于张参其人史书无传,故笔者通过新旧《唐书》和其他相关史料的辨析考证,一来确定张参编撰《五经文字》的主要地位,二来论述其生平事迹。其次是介绍《五经文字》的成书背景。通过梳理史料和后人考证文章,阐明《五经文字》成书的缘由和过程。最后是梳理该书版本源流。通过对已知现存的《五经文字》版本了解,厘清其版本源流的脉络。第二章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明晰《五经文字》一书的内容体例。首先,通过对《五经文字》一书收字个数和收字来源的统计,说明《五经文字》的收字范围及其正字依据。然后,对《五经文字》的卷首部首、每部正字的说解体例作全面介绍,形成一个对全书内容的初步把握,为研究《五经文字》的汉字规范内容做好基础工作。第三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旨在系统整理《五经文字》一书的汉字规范内容。《五经文字》对汉字的规范涉及到确立字样、辨析正字、规正读音、解释字义、阐明字际关系等内容,内涵丰富,角度多样。笔者运用前人关于汉字属性的理论,将汉字属性和汉字规范问题相结合,通过汉字的形、构、用三大属性的角度,系统论述《五经文字》汉字规范的内容。通过字形属性分析,发现《五经文字》在文字字形的笔画和结体方面的严谨规范。通过构形属性分析,一方面明晰其正字构字的缘由和衍变发展,另一方面从局部构件的规范化、构字理据的保留程度两点证明了《五经文字》正字的合理规范。通过字用属性分析,将注释中体现的读音标注、字义解释、字际关系三个方面纳入到汉字字用属性的范畴进行分述,明确正字的记录职能和其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张参“为经不为字”的正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