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和元祜四年(公元1089年)两次在朝外请,出仕杭州,前后在那里生活了五年多,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创作了丰富的文学作品,本文首先以苏轼在杭州的行迹为线索,对其交游情况作了考证,然后以其在杭州创作的诗词为文本基础,分别论述了其叙事方式与叙事内涵:熙宁悴杭,苏轼在与张先等前辈词人的交往中开始大量作词,篇幅以短制为主,同时大量运用词题和词序补充叙事,而在诗歌方面,大量运用长题和自注补充叙事的手段开始形成,以题、注代替序的倾向在诗和词中都有明显表现。在叙事内涵上,杭州的风景名胜和文士的频繁雅集成为了诗词叙事的故事内核,羁旅行役类的诗词在叙事上有重要价值。元祜守杭,苏轼故地重游,杭州诗词在叙事内涵上较熙宁时期多有延续,不同的是经历人生起伏后对物是人非之感慨十分突出,同时诗词的叙事方式更加成熟、灵活。最后,在对两次仕杭诗词的叙事文本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窥见苏轼“尊体”与“破体”并存的文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