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藏春集》研究

来源 :西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746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秉忠是元代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是政坛领袖,还是文学巨匠,更是学术领袖。作为元初的文学大家,有《藏春集》传世。随着学术界对于元代历史和文学的重视,对于刘秉忠的关注也不断增多,就文学而言,学界对于刘秉忠文学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经典作家甚至是同时期的作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很有必要做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以刘秉忠的《藏春集》为研究蓝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读文本,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下审视刘秉忠其人,探讨刘秉忠的文学思想、闲适诗、羁旅词和艺术风格等问题,切实做到知人论世。
  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刘秉忠的生平经历和文献留存情况。其中生平经历部分包括“出生世家”、“出道入佛”和“建功立业”三个小结,简要勾勒了刘秉忠一生的主要事迹。由于此一部分内容已经有学者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所以此处论述从简。第二章阐发了刘秉忠的文学思想,主要以《藏春集》中的“论诗”诗为考察对象,同时结合赵永源先生在《关于刘秉忠<藏春集>及其佚诗》中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的佚诗,归纳出“推敲”、“骚雅”、“辞达”、“自然”四个文学思想并进行了比较详实的阐述。第三章论述了刘秉忠的闲适诗,分“刘秉忠与闲适诗”和“刘秉忠的闲适诗”两节。第一节探讨了刘秉忠对于闲适生活的自觉追求并分析了刘秉忠创作大量闲适诗的原因。第二节以刘秉忠闲适诗中的“诗”、“书”、“酒”三个意象为切入点分为三个小结对刘秉忠的闲适诗做详尽的论述。说明了刘秉忠闲适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典型性特征,展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通过刘秉忠的闲适诗,我们看到了一个向内自足、渴望回归自我和向往“精神家园”的具有高洁情操和高尚审美趣味的文人形象。第四章论述了刘秉忠的羁旅词,由“羁旅词的定义”、“由羁旅诗到羁旅词”和“刘秉忠的羁旅词”三节构成。第一节阐释了羁旅词的定义和来源;第二节分析了由羁旅诗发展为羁旅词的衍化过程,并揭示了刘秉忠大量创作羁旅词的合理性原因;第三节详细论述了刘秉忠羁旅词的具体内涵,包括“对功名追求的怀疑”、“对年华易逝的慨叹”、“对家乡故园的思念”、“抒发离别相思之苦”和“表达归隐山林的愿望”五个方面。第五章论述了刘秉忠《藏春集》的艺术风格,主要有“萧散闲淡”、“清新自然”和“清雄骚雅”三个方面,其中“萧散闲淡”侧重于《藏春集》整体风格的概括;“清新自然”侧重于《藏春集》七言绝句的总结;而“清雄骚雅”则侧重于《藏春集》“藏春乐府”风格的归纳。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为本文的一个总结。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末由经济体制开始的改革促进了传统社会结构变革,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发展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承接平台,居委会成为社区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治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因此,探寻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质量、弥补城市社区服务供给“短板”的有效方法,既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改革、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也是本文的研究
中巴两国自1951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稳步推进,目前已形成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地缘政治作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既会对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会带来消极的阻碍作用。对影响中巴关系的地缘政治因素进行系统性和辩证性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中国的外交策略,已成为一项必要的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引用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模型,对影响中巴关系的地缘政治因素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加以
学位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人口增多、社会发展,以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在社区中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难以解决这些难题,社区治理变革势在必行。  本文以影响当前社区治理有效性的核心内容——公众参与为研究对象,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工具,追溯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服从-动员-协商三个阶段的变革,指出目前中国超大城市处于“表面
学位
近年来,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公共服务的诉求水准也在不断提升,为此国家相继发布了针对基层治理的相关文件,提出了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迫切需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时而生。然而国内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流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流程优化研究迫在眉睫。  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流程优化问题展开分析。文章首先梳理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流程优化的相关概念和理
城市政府能力是城市政府在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中,为满足经济发展、市民的公共服务要求、实现城市政府的政策目标与自身意志,且保持自身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依靠相关资源保障城市政府有效治理、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力量总和。在城市治理与竞争中,加强城市政府能力非常必要。  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基于国家自主性理论对城市政府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已有的政府能力研究文献,一方面过于突出财政汲取能力,这在现实中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学位
冷战后印度对华政策研究离不开对印度战略文化的分析,战略文化是影响印度对华政策的重要因素。回顾冷战后印度四届政府对华政策演变,能够明显看出印度对华政策呈现多变性特点,时而对华强硬,时而对华缓和,强硬与缓和在不同政府时期交替出现。  本文的研究基于冷战后大背景下印度对华政策的具体反映,研究冷战后印度对华政策的特点,并探讨印度采取缓和、强硬并存对华政策的动因。本文将以印度战略文化为视角切入,研究需要明确
学位
2016年6月24日,英国举行全民公投,“脱欧派”以超过50%的选票胜出,脱欧既成事实。近年来,受疑欧主义的强烈影响,欧洲部分国家都不同程度的表达过想要脱离欧盟的政治夙愿,带有疑欧主义色彩的事件亦此起彼伏。英国以及欧洲国家所面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移民问题为疑欧主义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同时,伴随着政党的政治活动以及社会分化等因素的迅速发展,这些问题持续发酵、相互作用,使得疑欧主义成为促成英国脱欧
学位
2013年中国正式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希望与沿线国家增强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东盟各国地处亚洲东南部、毗邻太平洋和印度洋,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其地缘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中国和平发展和参与地区合作的重要依托。近几年中国政府根据地区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视东盟为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经进入“钻石十年”,又恰逢“一带一路
学位
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里的“宗教回归”现象逐步显现。伴随着以世界信教人口普遍增长的宗教黄金发展期的到来,宗教也逐步进入到安全视域,成为国家和国际社会探讨安全问题时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也让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信仰与网络紧密结合的趋势。在各类宗教行为体主动或被动的顺应、接纳、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模式下,宗教传播呈现出虚拟化的新形态。经由互联网低成本、低门槛、高速率特
学位
清代的竹枝词创作基本延续明代的面貌,但出现了更多地域性竹枝词与竹枝词专集的创作与刊发,其中董伟业创作的九十九首《扬州竹枝词》在当时一经付梓便声名大噪。  这篇论文将目光投射到清代董伟业的《扬州竹枝词》上,希望能够达到以下三点目的:一是与李斗《扬州画舫录》等文献对照,一窥董伟业笔下清代豪华之地扬州的风土人情,企图较为全面的揭开董伟业笔下呈现的独特扬州风土人情,也就是其自序中的“纪土风”之内容;二是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