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雅安近郊茄园病株上分离的15株黄萎病菌经鉴定均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以眉州墨茄为鉴别寄主(Solanum melongen),对该15个菌株的致病性测定表明,菌株的致病性差异明显,同时存在Ⅰ、Ⅱ、Ⅲ型致病菌株,其中Ⅰ型居多占46.67%,Ⅱ型和Ⅲ型菌株各占26.67%。 对大丽轮枝菌(V.dahliae)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表明,菌株在5℃~33℃均可生长,以为22.5℃为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pH值6~7最适菌丝生长,pH4和pH8产孢量最大,在供试的营养元素中以蔗糖为最佳碳源,硝酸钾为最佳氮源。强致病菌株的菌丝生长量和产孢量大于弱致病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5℃,最佳pH值为5,致死温度为60℃处理10min。强致病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能力强于弱致病菌株。拟菌核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5℃~30℃,最佳pH值为5,在水中的萌发率最高,60℃处理10min后拟菌核不能萌发,强致病菌株拟菌核的萌发能力和耐热能力小于弱致病菌株。 通过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发现黄萎病菌菌丝由根表皮细胞间隙直接侵入,伸长区侵入频率最高,分生区和根毛后区不易被侵入,根冠不能被侵入。以G-250法测定了黄萎病菌Czapck培养液中毒素蛋白质的含量,Ⅰ型致病菌的毒素蛋白产量高于Ⅲ型致病菌,菌株产毒量和该菌株所引起的茄子黄萎病病情指数呈正相关(r=0.9425,P<0.05)。 从茄子根际土壤共分离到7种木霉,对大丽轮枝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采用对峙培养法和含毒介质法,分别筛选出对黄萎病菌拮抗活性最高的木霉菌株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T11、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T3。两菌株的麦麸培养物施入土壤后对茄子黄萎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6月初门茄开花期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时,T11和T3的培养物的防病效果分别为66.55%和70.32%,与多菌灵防效79.14%相当;而到8月下旬第二个发病高峰出现时,其防效均有下降,T11、T3分别为40.67%、44.69%,较多菌灵56.23%下降更为明显。木霉和多菌灵处理的株高和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和杀线虫剂噻唑磷处理;两株木霉T3和T11处理的株高、产量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