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羽轴泡沫铝填充铝合金复合管的设计与制备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空航天领域对于结构件轻质高强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材料改性已难以满足需求。鸟类作为自然界中优秀的飞行者,其羽轴由强韧的皮层与泡沫状的髓质组成,这种复合结构完美地实现了轻质与强韧的结合。通过对羽轴复合结构进行仿生,采用合适的材料,制备出复合结构件将可以满足航空航天发展需求。本文通过二维显微观察与三维模型重构,对雀鹰飞羽羽轴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并且测定了羽轴的轴向压缩性能与皮层的拉伸性能,分析了羽轴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联系。基于羽轴结构与性能的分析,以铝合金管与泡沫铝为结构组元,设计出泡沫铝填充复合管,并探索了一种液态成形法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复合管中不同界面结合方式对轴向压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羽根到羽梢,羽轴的截面形状由近圆形变为类矩形,羽根仅由皮层组成,羽中和羽梢则由孔隙率为59%的泡沫状髓质填充于皮层中,占总体积的69%-72%。髓质中的单胞腔室为等效直径约30 μm的十面体与十二面体,并且腔室内壁由交错纤维编织而成。泡沫状的髓质与腔室内壁的小孔均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羽轴的重量,满足了轻质的需求。通过对羽轴力学性能的分析表明,泡沫状髓质的存在提升了羽轴的抗压失稳性能,皮层与髓质的相互作用可使羽中和羽梢的实测强度比线性叠加计算强度分别高77%和141%,同时髓质的多面体腔室有助于载荷的分散。此外,羽轴的皮层纤维排列具有各向异性,随着从羽根背部到羽梢背部的纤维逐渐趋于轴向一致,抗拉强度与杨氏模量逐渐增加,断裂方式由曲折断裂变为V字形断裂,而羽中和羽梢的侧部为交错的纤维,受载下的断裂形式为平面断裂,抗拉强度显著下降。基于羽轴的分析,选择密度为0.4 g/cm3的闭孔泡沫铝作为仿羽轴复合管的内芯,7075铝合金与ZL205A铝合金为外层管壁,通过改变浇铸模型、浇铸温度等工艺因素,探索出底铸卧式石墨铸型浇铸工艺,在710℃下可制备充型完整的泡沫铝填充复合管,并且外壁金属具有均匀的力学性能。复合管在压缩性能上与羽轴相似,填充泡沫铝后强度得到明显提高,并与界面结合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表现为冶金结合复合管的强度高于胶粘配合复合管,间隙配合复合管的压缩强度最低。T6态冶金结合复合管的压缩强度在T6态7075空管与ZL205A空管的压缩强度基础上分别提高了15.6%和20%。冶金结合界面对于轴向压缩性能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泡沫铝与管壁的相互作用,体现在:(ⅰ)泡沫铝分散载荷的作用;(ⅱ)泡沫铝与金属管相互限制变形;(ⅲ)金属管内壁部分渗入到泡沫铝孔隙,在轴向上对泡沫铝形成支撑;(ⅳ)冶金结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壁厚度。
其他文献
Co基非晶合金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Hc)、低铁损和磁致伸缩系数等特性,尤其是其高频软磁特性极佳,在电子产业和通信技术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但软磁性Co基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GFA)相对不高,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利用非晶合金在其过冷液相区(ΔTx)的超塑性,不仅可以制备大尺寸的块体非晶,还可以批量化生产微型磁元器件,而适用于超塑性成形加工的非晶合金需要具有较宽的ΔTx和较高的GFA。但目
非晶合金因其独特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而具有优异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迄今已发展出了上千种非晶合金,它们主要是以Pd、Mg、La、Zr、Cu等金属元素为基的金属基合金,而以非金属元素为基的非晶合金极少,仅有Si和Ge基非晶合金的报道。这两种非金属基合金的强度、硬度和热稳定性都明显高于相同合金系的Al基非晶合金;它们还具有远高于其它非晶合金、接近半导体的极高电阻值。但Si基非晶合金的结构稳定性差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信号处理日趋高速化,达到兆赫兹(MHz)频率范围,这对吸波材料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提升吸收剂吸波性能的关键是提高阻抗匹配和能量衰减。而在兆赫兹频率范围内材料的磁导率通常远远小于介电常数,因此要求提高材料的磁导率来改善阻抗匹配和提高能量衰减。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成功制备了系列FeCoNiCr Cu高熵合金粉末,通过改变Cr和Cu元素摩尔比以及改进合金制备工艺,调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飞机的使用性能,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涡轮盘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热端部件,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失效形式十分复杂,直接决定着航空发动机能否安全服役。因此要求涡轮盘材料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要有尽可能高的疲劳、持久性能以及良好的抗蠕变能力。以FGH4096合金为代表的粉末高温合金,解决了涡轮盘高合金化造成的凝固偏析和变形困难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涡轮
在电子封装中,Sn基钎料与Cu焊盘发生钎焊界面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进而形成微互连焊点。为了满足电子器件微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需求,微互连焊点尺寸逐渐减小,这将会使界面IMC所占比例增大。而Cu-Sn型IMC是脆性相,过厚的IMC层会降低微焊点的力学性能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对IMC的生长进行有效控制。由于形成微焊点的钎焊回流过程中发生液-固界面
新型B基B-Sm(La)-Co非晶合金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和硬度,非晶态合金的宏观性能与其局部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其复杂的原子结构及有限的实验分析手段,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和‘结构-性能’关系尚未得到很好地认识,计算机模拟目前已经成为研究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细节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的模拟方法对B基非晶合金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比B基B50Sm10Co40和Co基Co65S
SiC陶瓷是耐事故容错燃料中的理想包壳材料,然而由于其硬度较大,不易成形复杂形状零部件,限制了使用范围。Kovar合金属于定膨胀合金,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其热膨胀系数在室温下与SiC陶瓷相近。SiC/Kovar异种材料连接结构在核工业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如何实现二者有效连接是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Ag-Cu-Ti粉钎料采用活性钎焊法对SiC陶瓷和Kovar合金实现了有效连接。研究了钎焊温度、保温
不锈钢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近年来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依然呈增长态势,但现代化工业生产对不锈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慢慢从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要求。开发新的更高性能的钢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难度大,而对当前已有钢种进行强化则相对容易实现。传统的强化方式包括沉淀强化、细晶强化、热处理强化和加工硬化等,其中细晶强化可以同时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塑性。通常用于不锈钢晶粒细化的方式
实现高温固体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在传热、微流控以及减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当表面温度超过某一值时,液滴将悬浮在蒸发所产生的蒸汽层上,而不与表面直接接触,这被称为Leidenfrost效应,对应的温度被称为Leidenfrost温度。现有研究主要通过设计复杂微结构表面引导气流定向扩散以实现高温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然而,现有研究中高温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速度通常为10~20 cm/s,难以
6082铝合金凭借着其较高的比强度、良好的耐蚀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了交通运输领域使用较多的结构材料,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各种6082铝合金结构件的制造,如汽车轮毂,高铁车体等都离不开焊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凭借其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的特点成为了6082铝合金最主要的焊接方法。但是目前对于6082铝合金MIG焊的研究,特别是中厚板铝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