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四位和第二位。众所周知,UICC/AJCC分期标准是结直肠癌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预后的方法之一,但UICC/AJCC分期中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其中癌结节就是一个争议较多的地方。癌结节1935年由Gabriel等首次描述,并认为不论癌结节的形状和大小如何都应分为pT3,而不是淋巴结转移,62年之后,1997年UICC分期第五次修订时首次出现关于癌结节的描述。经过三次修订,我们对癌结节的认识在不断完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目前应用的是2009年第七版AJCC/UICC分期中对癌结节的定义,认为“癌结节是指在结直肠周围脂肪组织和系膜内与原发肿瘤不连续的,无淋巴结结构,但在淋巴结引流区域的肿瘤结节也称为癌周沉积或卫星结节。”。本研究通过分析癌结节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如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组织学分化、术前转移等,与结直肠癌癌结节形成的相关性。探讨癌结节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试图寻找癌结节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评价其临床意义;评价将癌结节纳入转移淋巴结后形成的新分期的预后评估价值,为提高癌结节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措施。[研究方法]1、通过大量阅读癌结节相关文献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2、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7年3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大肠癌科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并经根治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结直肠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通过患者住院随访或电话随访确定患者总生存期。3、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1)通过对入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了解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与癌结节的关系。(2)分析癌结节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3)分析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患者癌结节状态对预后的影响。(4)分析癌结节数目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试图寻找癌结节新的分期方法。(5)评价将癌结节纳入转移淋巴结计数后形成的新TNM分期(nN)的预后评价价值。[研究结果]1、将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检出淋巴结数目、神经脉管侵犯、CEA、T分期、N分期、M分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N分期和术前CEA较高是癌结节存在的危险因素。2、预后比较:癌结节阳性组的预后显著差于癌结节阴性组(P<0.05);无淋巴结转移只有癌结节阳性组的预后明显差于只有淋巴结转移癌结节阴性组(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癌结节、脉管神经侵犯、术后辅助化疗、术前CEA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癌结节阳性接受化疗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未接受化疗者,但仍显著差于无癌结节组未行术后化疗的患者(74.8%vs52.7%,P=0.024)。3、淋巴结转移患者在癌结节阳性时的预后明显差于无癌结节患者(51.3%vs74.9%,P=0.007)。将癌结节、神经脉管浸润、术后辅助治疗、TNM分期、M分期、N分期的数据引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癌结节、术后辅助化疗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NM分期中的Ⅳ期与ⅢA期的预后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4、我们将癌结节阳性患者按照癌结节检出1个、2个、3个为临界值分别分为两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只有按TD=1来分组两组具有显著的预后差异(31.2%vs61%,P=0.018),按TD=2和TD=3分组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5、将癌结节纳入淋巴结转移计数后形成新nN分期和TNM分期(nN)中各分期的预后有明显的预后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nN)仍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而第七版TNM分期已不是。[研究结论]1、癌结节的存在与肿瘤的浸润性生长有关,较高的N分期和术前CEA水平是癌结节存在的高危因素。2、癌结节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也是如此,或许应该加强癌结节阳性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强度。3、癌结节的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4、将癌结节纳入转移淋巴结计数形成的TNM分期评估预后的价值优于七版TNM分期标准,且较七版TNM分期标准更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