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垃圾是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副产物。据统计,201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约1.9亿吨,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份均逾1000万吨,且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置技术仍以焚烧和填埋为主。然而,随着垃圾产量的不断攀升,以末端处置为主的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弊端不断凸显。垃圾填埋场使用寿命有限,且占地面积庞大,容易引发城市人地矛盾;填埋场防渗、填埋气导排、垃圾压实等技术不到位,危害周边环境卫生;群众对垃圾处理处置设施不信任造成的"邻避效应",导致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基地选址困难,甚至无地可建。为缓解垃圾问题,我国政府于2000年正式启动源头分类工作。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作为首批分类试点城市,不断探索推进分类管理办法,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然而由于公众分类意识薄弱,积习难改,多数城市分类工作流于表面,难以形成系统长效的管理机制。垃圾分类实施效果受政策、管理、基础设施、地方经济、居民认知等各个因素的影响,是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复合型难题。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顺利实施,论文依托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项目(2013GS310202)开展,以分类行为的主体----公众为研究对象,选取南京、北京市东城区、杭州、广州、宜春、重庆市主城区、昆明、贵阳等8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HLM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个体层次变量(个体社会经济变量、垃圾分类认知与态度、情境因素、推动政策)和区域层次变量(地理位置、区域人均GDP、市容环卫投资、垃圾处理资产投资、市容环卫车辆设备、垃圾分类实施年份)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作用;其后,在国内外垃圾分类标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层次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深入探讨公众实际分类行为投放偏好,并给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的优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所示:(1)个体层次变量对个体分类行为的影响①性别、年龄对受访者分类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具体为女性较男性更倾向于实行分类行为,年长者较年轻者更倾向于实行分类行为;②垃圾分类标准认知对个体分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认知正确者较错误者更倾向于实行分类行为;③情境因素满意度对个体分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卫设施配置不足、收集管理不及时、宣传教育不到位等均会削弱个体分类行为;④垃圾分类奖励措施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分类行为。(2)区域层次变量对个体分类行为的影响①个体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差异中83.2%是由个体尺度造成的,16.8%是由区域尺度造成的;②人均GDP、垃圾处理资产投入对各城市垃圾分类行为均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区域人均GDP的提高可显著正向调节年龄对个体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作用。(3)基于垃圾模拟投放的分类知识认知问题受访者生活垃圾平均投放准确率为62.3%,其中可回收垃圾为67.9%,有害垃圾为64.0%,厨余垃圾为70.5%,其他垃圾为46.4%。主要认知问题包括:电子废弃物认知不清,特殊垃圾认知混淆,有毒有害物质认知狭隘等。(4)公众实际分类行为投放偏好①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分类类别为2种时,公众倾向于按照"干湿分离"或"按是否可回收分类"进行分类;当分类类别为3种时,倾向于按"厨余、可回收、其他"进行分类;当分类类别≥4时,分层趋势开始趋向于混乱,仅有南京、北京等分类先行城市能够较为明显地分出可回收、有害、厨余、其他四大类别。②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北京、杭州、重庆、贵阳的受访者的实际分类偏好倾向于厨余、可回收、其他3大类;广州、昆明的受访者的实际分类偏好倾向于"干湿"2大类;宜春受访者的垃圾分类情况较为混乱,除部分可回收垃圾,及部分餐厨垃圾有分离趋势以外,其余各类均混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