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重症感染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繁殖,引起某一脏器或全身性感染,且致该器官或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尽管抗感染药物、多器官支持和液体复苏等综合治疗有了长足进步,但在ICU病房,重症感染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士升趋势。在美国,严重感染在致死原因中居第10位,每小时约有25人因重症感染死亡。我国一项多中心研究证明重症感染发生率与国外相似,约为8.68%。由于重症感染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探索判断重症感染患者病情变化及评估预后的辅助检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证明,重症感染患者多伴有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缺氧、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物作为始动因子,可引起机体的微血管内皮损伤,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血小板形态的改变、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成分的释放,即血小板活化,这一活化过程导致血液粘滞度异常及微血栓的形成,使病情发作展迅速,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血小板及其活化产物广泛参与了炎症反应并在炎症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分子水平与凝血反应链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基于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活化的“金标准”,本研究通过监测重症感染患者血浆P-选择素、血小板计数,来帮助判断重症感染患者病情变化及评估其预后。目的探讨血浆P-选择素、血小板计数能否作为判断重症感染患者病情变化及评估其预后的指标,为重症感染患者病情变化和感染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ICU病房重症感染患者80例作为感染组,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26至86岁,平均年龄56.0±3.8岁。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0至86岁,平均年龄57.0±2.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在入住我科24小时内及第7天(对照组在体检当日)空腹状态下抽外周静脉血,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法)和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检测血浆P-选择素水平、血小板计数,比较两组间的血浆P-选择素水平、血小板计数有无差异,并分析感染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血小板计数有无相关性;感染组根据入住我科2周内观察患者病情,根据不同转归,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住我科第7天的血浆P-选择素水平、血小板计数有无差异。结果1.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P-选择素水平(μg/L)明显升高(27.60+3.24比9.41±4.63,P=0.03),差异有统学意义血小板计数(x109/L)无明显下降(198±61比236±73,P=0.58),差异无统学意义。2.好转组与恶化组比较,入科第7天血浆P-选择素明显升高(32.24±2.87比19.62±3.48,P=0.005)、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48±37比201±7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感染组入科24小时内和第7天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24小时内:r=-0.68,P=0.02;入科第7天:r=-0.88,P=0.001)。结论1.重症感染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其释放的粘附分子之一P-选择素可以作为判断重症感染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2.血浆P-选择素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血浆P-选择素水平升高且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预示着重症感染患者病情严重,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