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咽旁间隙解剖位置隐蔽,结构复杂,是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通道。尽管发生于该区域的病变多为良性,但由于解剖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在制定手术方案及手术过程时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带来一定难度。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应用领域扩展到咽旁间隙,国内外少有内镜辅助下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摘除的报道,由于内镜技术具有照明好、视角大、美观的优势,内镜下口内径路途径备受临床医师关注。关于咽旁间隙的解剖研究有较多报道,但大部分是基于开放性手术。对于内镜辅助下口内径路咽旁间隙的解剖研究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索内镜辅助下口内径路咽旁间隙的解剖,了解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等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为内镜下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切除寻找重要的解剖标志,并探讨其在术中的作用,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内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择新鲜尸头共5例(共10侧,其中颈内动脉红色乳胶灌注1例),应用0度及30度广角鼻内镜,在内镜下进行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解剖。 结果:通过内镜辅助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解剖,我们认为咽上缩肌是进入茎突前间隙的标志。其中,咽上缩肌被视为内镜下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的内侧界标志,翼内肌应视为外侧界标志。茎突咽肌、茎突舌肌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重要标志,是进行茎突前间隙手术时的后边界标志。茎突后间隙包含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组颅神经。颈内动脉位于咽上缩肌的外侧,在进行茎突后间隙手术时,沿咽上缩肌内侧进行是要点。 结论:通过解剖实验,我们认为内镜下经口内径路咽旁间隙肿瘤摘除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前景。在这个入路方式中,我们需要辨识咽上缩肌、翼内肌、茎突咽肌、茎突舌肌等解剖标志,从而避免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彻底去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的:颅底病变的手术治疗无论对耳鼻喉咽喉头颈外科还是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尽管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但对颅底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技术逐渐开展至颅底区域,通过各种扩大经鼻入路可以处理的病变性质从炎症到良性病变再到恶性肿瘤,处理的范围涉及前、中、后颅窝及侧颅底区域,使得内镜颅底区域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关于内镜下经鼻入路的颅底研究不多,而颅底区域解剖结构复杂,存在重要的解剖结构,尤其是颈内动脉。熟悉内镜下颅底区域的解剖知识是顺利开展临床手术的前提。 该研究旨在观察内镜辅助下经鼻入路颅底区域的解剖定位标志,了解颅底区域重要解剖结构的相互毗邻关系,并重点了解颈内动脉在颅底区域的走行,为定位颈内动脉寻找重要的解剖标志,并探讨其在术中的作用。为内镜下经鼻入路处理颅底病变寻找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择新鲜尸头共5例(共10侧,其中颈内动脉红色乳胶灌注1例),所有尸头头颅骨质完整无缺损。应用0度及30度广角鼻内镜,配合鼻窦显微器械,进行内镜下经鼻入路颅底区域的解剖。 结果:通过内镜下经鼻入路颅底区域的解剖,将颅底在内镜下分为前颅底、蝶鞍、斜坡、腹侧颅颈交界、侧颅底区域。在处理前颅底区域时,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及视神经管隆起是主要标志。处理蝶鞍、斜坡区域时,翼管是重要的解剖标志。通过蝶腭动脉寻找翼管,根据翼管神经走行可以定位破裂孔及颈内动脉前膝部,继而在翼管内上方可以完成斜坡旁及鞍旁颈内动脉的轮廓化。该区域有垂体、斜坡、海绵窦、颈内动脉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处理侧颅底区域时,保护岩骨段颈内动脉的方法是勿以暴露岩骨段颈内动脉为要点,以破裂孔、咽鼓管峡部两点连线水平方向以下操作可以避免损伤颈内动脉。咽旁颈内动脉位于茎突咽筋膜后方,以茎突咽筋膜作重要外侧标志可以保护咽旁颈内动脉。 结论:通过内镜下经鼻入路颅底区域的解剖,我们认为正确定位颈内动脉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在内镜下经鼻入路进行颅底手术时,需要辨认翼管、筛前动脉、筛后动脉、视神经隆起、前床突硬脑膜环等重要解剖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