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分析测定、室内培养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对湖南省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早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及固定态铵释放的动力学、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以及作物生育期间土壤固定态铵的的动态变化与释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所得结果如下。 (1)由于成土母质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湖南主要类型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差异甚大。水田耕层土壤固定态含量变化于135.4±57.4mg/kg至412.8±32.4mg/kg之间,平均为304.7±96.7mg/kg,其大小顺序是:湖潮泥>黄泥田>河沙泥>紫泥田>灰泥田>红黄泥>麻沙泥;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的相对含量(%)变动在2.6%-25.7%之间,平均为14.0%±5.1%。旱地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最高为435.7mg/kg,最低值为59.4mg/kg,平均230.1±89.2mg/kg。不同类型土壤的大小顺序是:耕型板岩红壤>耕型湖潮土>耕型紫色土>耕型河潮土>耕型砂岩红壤>耕型棕色石灰土>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耕型石灰岩红壤>耕型花岗岩红壤。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含量的比例最高为60.1%,最低值为4.6%,平均23.5±14.2%。 (2)由于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的垂直变化不同。水田土壤大致有三种变化模式:河沙泥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灰泥田、红黄泥和麻沙泥剖面中土壤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黄泥田、紫泥田和湖潮泥亚表层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增大或减少。土壤固定态铵占土壤全氮的相对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表层(0—20cm)平均为15.1%±6.6%,亚表层(20-40cm)为25.9%±11.7%,表下第三层(40-75cm)平均为34.6%±16.3%。旱地土壤有二种变化模式:大部分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在0~40cm范围内基本上无明显变化,在40cm以下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升高,如:耕型板岩红壤、耕型石灰性紫色土、耕型棕色石灰土、耕型河潮土和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另有少数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无明显的垂直变化,如耕型花岗岩红壤和耕型湖潮土。土壤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