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加速阶段,地方市政建设任务艰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需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巨额的投资远远超出地方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市政建设资金与预算内投资之间缺口巨大。为填补这一资金缺口,亟待寻找到一种全新的政府融资模式。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时,西方国家大多采用发行市政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这种方式能否为转型期中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融资保障,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经典的有关政府负债理论包括宪政经济学理论、财政分权理论,以及财政联邦制理论。其中财政联邦理论勾画的理论框架与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最为相似,但这一理论对中国现实情形的解释仍不尽然。中国政府负债的主要形式是隐性债务,其形成与中央、地方政府的偏好的变迁,及其不断调整进行的博弈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基于内生分权与政府间竞争对政府债务影响的分析框架。一方面,与以往文献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具有内生性,即最初的分权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地方政府会从分权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好处,因而要求更多的财权,此时会出现中央与地方在财权分配上的分歧;另一方面,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经济目标逐渐由追求留成利润转为政绩最大化,这加剧了政府间对资本的竞争。中央、地方政府间财政权力分配的变迁与政府间竞争带来的影响是,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着强烈偏好的同时,不断扩大其对财政分权程度的要求,这就使地方政府有动力绕开行政管制,利用地方融资平台等隐蔽的手段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隐性债务的风险在于其隐蔽性,这种模式不利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成为政府与公众偏好不一致的利益诱饵。开禁市政债券市场不仅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启动资金,还有助于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更重要是,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可以将市场机制引入至政府的行为决策过程中,通过债券市场严格的信息披露与监督机制,对地方政府的融资来源、融资规模及偿付情况进行规范和约束。一旦政府未按规则办事,将会受到市场的惩罚。在市场机制的约束下,地方政府会谨慎地安排投融资行为,同时也会在约束开支、减少浪费、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方面有所改进。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分绪论与六章正文总计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重要性,并批判思考了已有关于开禁市政债券市场的一些争论,在此基础上还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详尽地回顾了有关政府负债的理论基础,并指出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中国市场进行解释时的局限性;鉴于隐性负债是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激增的主要推动因素,因此在第二章中,本文通过有关数据对隐性负债的总量、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提出隐性负债的隐蔽性是导致地方政府无度投资的直接原因,但仅此这不足以作为开禁市政债券市场的依据,隐性负债在近几年的激增深受财政体制的影响。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分权,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两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过度负债的根本原因;在第四章中,本文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第三章中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发现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隐性负债间确实呈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显然,地方政府过度负债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而这些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市政债券为隐性负债的显性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五章从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充足资金、理顺政府间关系以及约束地方政府发债行为三个方面论述了开禁市政债券市场的必要性: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提出了开禁市政债券市场的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