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是1994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背景下产生的,多年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面临着转型调整。为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更好地发挥支农作用,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深入研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政策性金融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了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认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护,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此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国家需要依靠这种金融手段继续弥补“市场失灵”缺陷,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所以农业政策性银行仍然是个长期而稳定的制度安排。分析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外因和内因。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转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转型的内因是农业政策性银行自身出现了限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认识不统一,业务范围界定不明确;筹资渠道有限,资金来源成本高;行政色彩浓重,治理结构不科学;业务结构失衡,运营效率较低;财税政策严苛,运营成本较高;外部监管机制不完善,法律保障不到位。通过分析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产生、发展与转型,总结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趋势及转型经验,认为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需要在业务准入、运作模式、治理结构、外部扶持等方面进行调整,从传统的计划指令性运作模式,转型成为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体现国家政策意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