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蔓延会影响居民健康吗?——基于工具变量法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z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蔓延是一种城市边缘低密度的扩张形态。随着高速公路的开通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城市蔓延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城市蔓延的主要表现是郊区土地使用功能单一,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较低,城市功能区分散。在经济上,这种城市形态不利于集聚经济正外部效应的发挥,造成生产效率的损失。在社会上,这种城市建成形态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影响着居民个人的身心健康。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在西方国家,城市蔓延现象会降低居民的步行时间,间接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中国在经历了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城市蔓延现象。现有的研究多关注于城市蔓延对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少有学者研究城市蔓延对中国居民个体层面造成的微观影响。因此,本文将关注点放在了城市蔓延对中国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首先,通过进行文献综述,本文整理了城市蔓延领域和居民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目前有关城市蔓延的研究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城市蔓延的测度,(2)城市蔓延的形成原因,(3)城市蔓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城市蔓延的测度分为单指标法和多指标法,核心原理是测度城市中人口增长率超过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程度。城市蔓延的形成原因分为市场原因和政治原因。市场原因包括城市建设成本下降,通勤成本下降和公共设施定价过低。政治原因包括土地财政模式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城市蔓延对经济和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弱化集聚经济和生产效率,增加城市中能源的消耗,侵占城市周边绿地。影响居民健康的社会因素分为微观层面、城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收入是最主要因素,城市层面的城市环境、政府政策和医疗保障支出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房价、FDI等。城市蔓延对居民的微观影响的主要途径为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蔓延会造成居民福利水平的变化。单一的土地功能增加了私家车的使用,一方面减少了居民步行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城市空气污染水平和交通事故率,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随后,本文采用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对城市蔓延可能造成居民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层面的研究。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将健康看成一种商品。消费者需要在时间和收入的约束下,选择购买其他商品和增加健康投资的消费组合,从而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城市蔓延影响居民健康通过以下三个途径:(1)造成城市环境污染,使居民长期接触污染的空气,增加健康资本的折旧率,提高健康资本的使用成本,(2)增加私家车的使用,城市中步行可达性下降,减少了居民潜在的运动时间,降低健康资本的投入,(3)加剧职住分离问题,延长居民每天通勤时间,导致居民压力上升,增加不健康状态的时间。本文采用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Landscan全球人口密度数据和DEM中国城市数据高程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涵盖了2011、2013、2015、2018四个年份,共计27529个样本,覆盖了115个地级市,包括了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全面反映了中国的整体情况。本文采用自评健康、生活质量指数(QWB)和抑郁指数分别测度了居民的主观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城市蔓延指标的测度采用的Fallah和刘修岩的方法,通过划分高、低密度聚集区的人口和土地占比,计算得出。考虑到城市蔓延和居民健康之间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城市地表粗糙程度的平方作为工具变量。基准回归的结果显示,在添加了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城市层面的控制变量和时间固定效应后,城市蔓延程度增加,居民会给出更差的自评健康。通过更换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计量模型,这个结果被证明是稳健的。利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后结果保持不变,证明城市蔓延会导致居民的健康状况恶化。两者之间存在负向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因城市蔓延受到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人群和城市中存在异质性。从城市角度,中型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容易受到城市蔓延带来的不利影响。超大型城市中,城市蔓延会加重居民的心理健康。小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的居民受到的影响较少。从居住位置分析,主城区、城乡结合区和乡村的居民都受到了负向的健康效应,其中,城乡结合区的居民受影响程度最大。从居民收入水平角度分析,中、低收入人群的自评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会随着城市蔓延而下降。但是,高收入人群不会受到城市蔓延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落实城市建设边界的规划要求,应继续结合城市增长边界、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环城绿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现有工具,适度开展工具方法创新,继续抓紧治理城市蔓延;其次完善城市健康基础设施供应,减少单一功能用地,增加步行友好型社区和绿色社区的建设,改善居民的健康行为;最后,在中等城市中,应当重点关注中低收入家庭的健康情况,完善居住环境的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健康保障。在超大型城市中,重点关注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建设多中心城市,降低通勤时间;推动心理咨询服务的普及,为居民提供即使可靠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图5幅,表20个,参考文献54篇。
其他文献
至迟在19世纪20年代末,谢林就已经开始对自己新的哲学“发明”(“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展开论述,“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集中体现并且贯穿了谢林后期思想的总体构建。众所周知,谢林后期哲学常常被冠以启示哲学和神话哲学的名称;然而,如果不能将“启示哲学”与“神话哲学”还原、推究至其根本之处——即谢林对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关系的探讨,那么,“启示哲学”与“神话哲学”的说法,则很可能会遮蔽谢林后期哲学
学位
城市形象是城市之间相互角逐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拥有完整良好的城市形象对提高城市吸引力有重要作用。金昌市是中国的“镍都”,它由企设市,自建城以来城市快速成长,凭借独特的镍资源优势,融合企市形象,营造了和谐的传播环境。镍在中国乃至国际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经常用于不锈钢、各种合金的制作。镍合金不仅是电炉、电烙铁等电器和医疗器械的重
学位
《第五次日本冲绳县旅游振兴基本计划(修订版)》一文主要介绍了冲绳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基本方向,并且提出了许多为振兴当地旅游应该采取的举措。笔者选取文中的第四章作为翻译文本,该文本又从“提供多样化且极具魅力的旅游体验”、“整顿基础旅游环境”、“确保旅游业稳定”、“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重构推进体制”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振兴冲绳旅游的具体措施。原文字数为14420字,译文字数为11836字。本次
学位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被时代洪流所裹挟的培根自然亦是如此。以往的哲学史和科学技术史通常将培根视作西方近代唯物主义的滥觞,并将他的自然观纳入机械论的范畴。然而,随着国内学界翻译工作的不断深化,大量二手文献得以涌入,人们对培根自然哲学的阐释亦不再驻足于其归纳法或科学观。如果说培根不是纯粹的机械论者,那他是怎样看待自然本体,又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呢?对培根自然观的解读存在
学位
2010年的上海市博会深刻地改变了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口号进入实质展开阶段,上海也借此展示出新的身姿与面貌,上海城市形象由此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上,上海都市剧发挥了重要作用。都市剧以更加生活化与趣味化的方式展现上海的城市魅力。某种意义上,上海的城市形象以都市剧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总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都市剧及城市意象内涵,将上海都市剧样本大致分为职场类
学位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区别于过去一切以形而上学或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一方面是马克思突破了形而上学对物质概念的抽象理解,真正地将其与实践概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马克思突破了物的现实存在,看到了物背后的主客体和主体间性关系。但一般研究只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入手,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乃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简单“翻转”。这种视角不难理解,但是低估了曾经作为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的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连
学位
21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迅速提升,新媒介平台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传统媒体无疑是报纸。一个显著的事实是,报纸读者越来越少,大批报纸停刊,而新媒体用户却不断增长。尤其是在2005年,我国报纸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中国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报纸消亡论”,结合我国报业实践,进行了关于“报纸是否会消亡”的论争。本文以这一论争为研究对象,并
学位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深度访谈法进行研究,梳理国内外关于青年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分析商业视频广告对青年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的多元因素,并提出广告会对青年身份认同造成影响的研究假设。本文重点围绕研究假设进行实证研究,面向国内18-28岁青年群体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回收290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SPSS25进行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差异性分析与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证实商业视频广告会对青年身份认
学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技术赋权受众,大众拥有了更多发声的渠道,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网民自主发声的意识愈发强烈,这些变化打破了传播的界限,重塑了舆论形成的模式。但是,众声喧哗也导致信息焦点模糊,“舆情反转”事件频发。自2006年南京“彭宇案”后,“扶老人被讹”的舆情反转事件频频发生,对此本研究针对网络时代“扶老人被讹”的舆情反转现象,通过整理相关的报道与文献材料,进一步梳理“扶老人被讹”的报道研究资料。
学位
本文以H省X县H工厂生产电子配件的数字劳工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探讨制造业中不稳定劳动的具体表现,关注劳工面临的诸多困境,具体论述以下问题:第一、借用斯坦丁在《不稳定的无产者:新危险阶级》书中提到的愤怒、失范、焦虑、异化四个方面,描述总结H省X县H电子工厂“不稳定劳动”的现象及其后果;第二、进一步聚焦“性别”议题,探讨“不稳定劳动”与构成该厂工人主体的“女工”之间的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