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大学实施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简称,它是指在按学科大类招生的基础上,通过“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设置和弹性修业年限,学生进校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学生可按照“志愿+考核”的原则在相应学院或学科内自主选择专业;在完成专业基础平台教育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方向,实现二次分流。该模式以“拓宽口径、发展个性、注重创新、适应需求”为基本特征,力求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强化学生个性培养、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作为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教学管理,其目标的实现也必须有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加以保障。然而,在N大学实施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年时间里,通过调查发现:作为保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局限性:学分制的施行还不是很彻底、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制度不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乏力。这些都影响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效益的更大发挥。对上述问题进一步的分析表明,N大学学分制的施行还不是很彻底主要体现在:开设的选修课程的数量还不是很多、自主选择教师的自主性或者说是自由度太小、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还没真正实行。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出现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安排缺乏计划性,对自己的职业取向也缺乏规划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呈现出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教材三大建设力度不够、平台与模块的课程设置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不够完善、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的接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如何解决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结论是:优化或创新与“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解决及发挥这一模式应有的效益的关键所在,为此提出三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是丰富与发展学分制。首先,要从课程和教师两个角度来考虑制订相应的配套制度。课程方面,学校要建立相关的扶持激励政策和课程审核与把关制度。教师方面,要制订和完善牵涉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各类政策。对于外聘教师,也要建立相应的权责制度和课程审核与把关制度。其次,是全面实施自主选择教师制度。对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可以全面推行自主选择教师制度;对一些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可以尽可能实行一课多师的政策,通过一课多师制度的实现,逐步达到并推广自主选择教师制度。最后,要建立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要把跨校选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要规定学分互认的原则。二是强化学习指导制度。首先,可通过进一步推广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来实现。导师可分为学分制导师(低年级)和科研导师(高年级)。其次,建立学生个性化学习指导体系,包括制作详尽完备的选课指导书和成立学习指导中心并完善其职责。最后,建立学生学习预警系统,包括课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每一位学生动态的、指导性的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学习过程及质量的信息反馈等,以达到对学生学业预警的目的。三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首先,可完善专业、课程群负责人制。把大力开发选修课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课程的质量、拓展专业的内涵和深度,做为专业、课程群建设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其次,做好模块的设计和平台的搭建工作。学校应该高度集合并精炼某一专业群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设置强调能力本位、重视职业资格导向和现实需要的教学模块,并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所开设的模块课程。再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原来施行的一些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施新教师的培养扶助计划、教学检查定期监控制度、教学信息联络反馈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教学听证会、教学质量网上实时监控查询体系以及历届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网等制度来完善。最后,成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地方服务体系。可通过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中心、校外大学生创业基地、与地方企业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政府的扶持,来达到高校加快服务地方的步伐。